当子女远走 父母应与其同居一城 还是天各一方?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庄沈文

      与朋友相识多年,春节前再次与其相聚,却是为他送行。

  朋友前几天从公司请假回到温哥华,决定不再犹豫,快刀斩乱麻,打点好全家所有可用家当,家具、被褥、衣服、鞋帽、锅碗瓢盆、金银细软等等,即可发往多伦多。

  如此横贯加西与加东的大迁徙、大搬家,并非朋友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自儿子死心塌地在多伦多安家落户之后,就已萌生此念。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在朋友看来,离开温哥华而远走,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十多年前,朋友偕妻携子在温哥华登陆了。那时,儿子还小,全家人呆在一起,其乐融融。

  从此,作为梦想开始的地方,朋友深深地爱上了温哥华。

  他爱温哥华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宜人气候,他爱温哥华美轮美奂宛如人间仙境的迷人景色。他甚至想,他此生再也不会离开温哥华了。

  然而,随着儿子离他渐行渐远,他当初对温哥华的那份痴迷情感也被渐渐销蚀。

  儿子在温哥华完成了高中学业后,申报了UBC和加东几所大学,最终选择去了多伦多大学。

  朋友得知儿子的抉择,无法强行他留在当地求学,只好眼睁睁放儿子远行。谁料,这一放行,儿子竟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无法回到原地。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多伦多找到了专业工作。对朋友来说,儿子学有所成,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美中不足的是,儿子不在自己的身边,相距遥远。他想慢慢说服儿子有机会回到温哥华工作。

  之后,儿子又很快结了婚,在多伦多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开始在那里安营扎寨的生活。这无疑使朋友期望儿子回归温哥华的愿望变得愈加渺茫。

  即使如此,朋友和妻子仍未放弃努力,想尽各种办法和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动员儿子在温哥华的好友游说。

  但无论朋友怎样用尽心机,儿子仍是一副铁石心肠,不为所动。

  朋友一看儿子是八匹马也拉不回,只好将劝说儿子回归温哥华的计划束之高阁。

  朋友当时设想,既然儿子不肯屈就回来,他和妻子退休后就只能奔多伦多而去了。朋友称之为妥协计划。

  计划没有变化快 。就在半年前,由于公司重组,朋友被layoff了。这次意外的  layoff,客观上成为了朋友妥协计划的催化剂。

  正是在此期间,朋友经过一段犹豫之后,决定去多伦多找工作。那儿是大都市,工作机会多,更重要的是儿子在那里。

  毕竟对温哥华怀有深深的眷恋,朋友一想到从此全家恐怕就要离开温哥华,不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赴多伦多前,朋友在自家房门前徘徊复徘徊、彷徨复彷徨了很久。他舍不得离开温哥华这个家,舍不得离开温哥华这方水土。

  带着对温哥华依依惜别之情,朋友踏上了谋求再就业之旅。

  多伦多不愧是加国大都市。朋友到达那里不久,很快就找到了专业工作。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他的工作干得顺风顺水,在那里稳定了下来。

  朋友只身一人赴多伦多期间,其妻子还留守在温哥华。为早日结束夫妻两地分居的状况,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中国人历来养儿防老意识比较浓厚。谈及搬到多伦多后的打算,朋友一本正经地表示,他和妻子仍会单独居住,和儿子同居一城,只求平时有事可彼此照应,周末、节假日聚会方便,不再彼此遥不可及。

  人生自古伤离别。移居海外,随着子女羽翼的丰满,他们有的或由于求学,或由于工作,或由于婚姻等原因,从此离开父母,远走天涯。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华人父母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在加拿大,迁徙自由受宪法保护。面临这种局面,有不少华人父母像朋友一样,为了与子女同居一城,无奈之下,只好舍弃原本喜爱的居住地,在异国他乡再次举家大迁徙、大搬家。

  只是他们在年事已高甚至暮年时光,选择这种举家大迁徙、大搬家,未免有些悲壮。

  曾经很欣赏一句电影台词:“遇一人白首,择一居终老。”多么浪漫,多么令人向往的人生追求。现在看来,那只能是一个人年轻时的理想追求。

  如果导演有幸见证诸如朋友等华人父母无奈的大迁徙之举,或许会将台词改为:“遇一人白首,择子居终老。”

  当然,面对同一局面,并非所有的华人父母都会选择与子女同居一城。

  曾结识一对华人夫妇邻居,其女儿也是从温哥华走出,远赴滑铁卢大学求学。大学毕业后,其女儿也因工作原因留在了加东,与父母天各一方。

  对此,这对华人父母倒是看得开。他们既不想用亲情召唤女儿回到自己身边,以免耽误女儿前程,也不想追随女儿大迁徙。尽管与女儿相距甚远,他们对生活在温哥华依然充满乐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子女远走高飞,作为华人父母无论怎样选择,似乎都难以做到两全其美。唯愿他们在如此两难抉择之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归宿,平安度春秋。

庄沈文: 中文系本科毕业,曾在国内从事杂志编辑工作十多年,编审职称。移居温哥华后,虽远离为他人做嫁的本行,仍时而喜欢在键盘上敲点文字,作品散见于北美媒体。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