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子女怎么才能不忘中国本?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樱乐兮:华人在海外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子女既能融入加拿大,又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然而,答案并没有那么容易。简单一个例子,我们小时候接触的是评书和武侠;而在加拿大长大的孩子呢,他们熟知的可能只有漫威。
最近这一两个月,几位国内外文艺界的泰斗都相继逝世了。9月11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单田芳离世,享年84岁;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离世,享年94岁;11月12日,美国漫画界元老“漫威之父”(也被华人称为“美国版金庸”)斯坦·李(Stan Lee)离世,享年95岁。
这接二连三的消息,让无数人陷入了深深的追思与回忆中。作为人生前30年都在国内度过,30岁以后才来加拿大的我,更是深有体会。清晰的记得小学和初中时,我总是喜欢和姥姥一起围坐在收音机前,对单田芳老爷子的《隋唐演义》、《白眉大侠》和《水浒外传》等等精彩评书百听不厌。而每次听到“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句熟悉的话时,我都觉得既是听不过瘾的挠心挠肺又对下一次的播出的无限期待。
最早接触到金庸大师的作品,还是跟着我姥姥看的电视剧。我是姥姥带大的,而姥姥又是喜欢武侠江湖主题的可爱老太太,所以我也就有了跟着听广播评书,蹭着看电视节目的小小“特权”了。现在想来,能记得住的第一部金庸武侠电视剧是83版的《射雕英雄传》,我大概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某个台重播的时候看到的吧。当时不过六七岁的我,虽然很多情节看不懂,有些打打杀杀的地方还会害怕,但真的是疯狂地迷上了武侠剧。
当时我还小,并不明白电视剧里的那些个你情我爱,对于武侠的痴迷还停留在英雄正义上。那会,我也试图看过金庸大师的书,虽然认识一些字,但并看不懂情节,对于一些血腥场面还有点害怕。后来上了初中,我也算是情窦初开了,无论是看金庸作品拍成的电视剧还是直接看原著,心情就开始随着里面的痴男怨女而起起落落,为他们的爱恨情仇而流泪或欢笑。
这都是我童年和少年期的美好回忆,但跟在加拿大长大的女儿,真的没有办法沟通这些东西。一方面是我个人的原因,因为觉得孩子还小,不想让她接触太多打打杀杀或恩怨情仇的内容,所以没带她听过评书看过武侠剧。另一方面,女儿从上幼儿园(Kindergarten)开始,接受的就是全盘西化的内容,而无论是评书或武侠剧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中国历史的背景在其中,她根本理解不了。
所以,单田芳先生和金庸大师故去时,我跟老公都唏嘘感叹了许久,而女儿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其实,直到现在我一想起那两位大师,还是停不下地想多写一点。而女儿真正被有所触动,则是斯坦·李逝世的消息传来。还是小学生的她,并不知道斯坦·李到底是谁,但她爸爸一说是跟MARVEL有关的,小姑娘马上就伤感万分了。
因为就算我对女儿去看打打杀杀的剧情相当不满,也经常检查电影的分级,不让她看到不适合的内容。但从小到大的文化和氛围,让女儿对无论是复仇者联盟还是银河护卫队都相当熟悉。而各个角色不管是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还是绿巨人或蚁人,她都能一眼辨认出来。在看了斯坦·李的照片之后,小姑娘竟然眼尖到能说出他的几次客串。
老实说,我在高中之前都没有接触过漫威。不过,这跟我沉迷武侠而不关心舶来品的姥姥有关,毕竟我是姥姥带大的(现在国内的孩子们,应该也是挺熟悉漫威的)。我十几岁时最大的心愿,大概就是长大以后能遇到一个靖哥哥吧。而现在,上小学的女儿成天叫着的是“以后要成为泰勒·斯威夫特”“长大了就嫁给美国队长”……
这种成长环境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很多时候让我也发愁,到底如何在加拿大养大一个华人孩子。究竟是让孩子尽可能地多融入加拿大,还是让她更多地受到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熏陶。或许,再过几年,我可以带着女儿一起听听评书看看武侠剧吧,不仅可以让她学习中文,还能增加点历史文化知识呢。
樱乐兮,一个倔强的老少女。心不灵手不巧,没有厨艺家务糟糕。最大特点,好读书,不求甚解。全日制学生21年,国内IT女民工。时时感恩平淡时光中的各种小确幸,常常惊喜于“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异国他乡,愿以文字,给予慰藉,给他人,也给自己。
(BCbay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