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来了加拿大 让ta做个有幽默感的娃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无忧花开  

  上周末参加了孩子学校组织的“家长日”活动,主题是“幽默”。这算是学校给家长提供的一项福利,每个月都有,主题各不相同,旨在让家长更好、更科学的和孩子相处。

  讲真,看到这期主题时,我着实一惊,然后很是开心。

  是的,我喜欢“幽默”的调调,或许是因为我来自曲艺之乡,我特别喜欢有“幽默感”的人,喜欢他们的“逗”,我一直认为“幽默”是人生的一种高级境界,和对物欲的“淡泊”是一样的。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们华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太“正经”、太“刻板”、太“严肃”……

  我们过于追逐结果的“成功”,因此忽略了过程的“轻松”,看看我们孩子的书包重量,再看看孩子每天的功课做到几点、以及他们鼻梁上的小眼镜的度数增长……

  是的,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我们把自己变成了“狼爸”“虎妈”,不惜斥以重金,不惜拔苗助长。

  然而,我们唯独忘记了“幽默”,忘记了“幽默”是比智商更高级的情商,“幽默”的人总是会让人们感觉轻松愉快。

  漫漫人生路,境遇起伏,懂得“幽默”的孩子,总会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也会充满欢乐,更能因为自己的圆润而在充满锋芒的社会中保全自己。

  学校的“家庭日”上,老师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面具,是各种各样的笑脸,看到就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老师用一部幻灯片向家长解释,有教育专家从事的专题研究,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希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日程上,不要过于拘谨严厉,注意放轻松,因为人的幽默感大约三成是天生的,其余七成则须靠后天培养。所以甚至有美国的儿童教育专家倡导,小孩出生六周后便开始对其进行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且确实有不少较聪明的婴儿这时已经有了初步“幽默意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和一两个月的小宝宝孩子玩捉迷藏,也就是将一块手帕遮住自己或孩子的脸,然后猛地抽走,孩子可能会发出会意的微笑甚至大笑,而这就是人类本能的幽默感,

  张爱玲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在磨难里如何生存?只有保持足够的乐观精神。

  我们华人乐于奉行的教育理念,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确,现在绝大部分孩子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都“死”在终点线上。

  记得曾有国内媒体做过一篇刷屏报道,主题大概是“昔日高考状元现状调查”,调查了最近20年各省高考状元的近况,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年这些在考场上叱咤风云的学霸们,90%以上都销声匿迹,成为一个平庸的凡俗之人,甚至还有个别者因为参加工作后境遇不顺而精神失常,甚至走上自杀的不归路……

  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

  我总是在想,我就是个普通人,没有出类拔萃的资历,更无傲视群雄的家底儿,如果我的孩子大概率都逃不过成为一个普通人的宿命,那么我为何不让他先做一个快乐的人?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学会幽默乐观的和世界相处?

  我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女儿9岁,在国内读小学三年级,她和我一样,对孩子要求宽松,上学之前孩子没进过任何培训班,家里自然也没为孩子准备学区房,到了学龄孩子做到了真的一个字儿不认识就进入家门口普通小学,然后悲剧就开始上演。

  别看只是排不上名的普通小学,但班里48个孩子,41个在开学第一天就已经掌握了全部汉语拼音,能区分拼音和英语字母,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超过100个汉字,甚至还有半数以上的孩子都自学完了第一学期的全部课本内容,连乘法口诀都背得溜溜的……

  闺蜜的女儿自然成了班里的“另类”,尽管她能歌善舞,会画画,但这些技艺在课堂上一无是处,开学不到一星期,她就被同学起了外号“不会”!是啊,面对老师的提问,小姑娘能说的只有“我不会”!

  她真的不会啊,但这怨孩子,怨家长吗?这些内容教学大纲上写得清清楚楚,是有足够的课时安排的,但老师不会因为一两个孩子的不会,而调整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少数服从多数,这些内容直接略过了。

  一个学期不到,原本开朗的小姑娘变得郁郁寡欢,学校各项评优自然都没她的份,昔日幼儿园里的小明星,现在成了学困分子,两岁半开始上幼儿园,没哭过一声的她,上学后天天闹得撕心裂肺,各种“作”,就是不想去上学。

  闺蜜说,她在不停反思自己的教育,难道真的做错了什么?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自由自在的长大有错吗?国家不是一直明令禁止幼儿园期间学习小学知识吗?按照要求去做有错吗?她说自己现在根本就看不到女儿笑,从上学开始,为了恶补“落下”的知识,重点本科毕业的她和英国海归硕士的先生轮番上阵,取消了一切娱乐活动,停掉了舞蹈、声乐、美术兴趣班,所有业余时间都放到了孩子的学习上,还请了专职家教,即便如此也收效甚微,“孩子都伤了,自信心没了,老师不在意她,同学看不起她,座位都给单独放在角落里……”

  小姑娘现在现在三年级了,成绩依旧是班里倒数,闺蜜已经准备给孩子办一年休学,好好在家调整,她坚信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不想让孩子成为这样教育体制的牺牲品,更担心孩子会得抑郁症。她说先生也在寻找英国的工作机会,如果可能也想带孩子离开。

  我愕然!三年前我移民时她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其一因为我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年迈;其二,她认为国内基础教育扎实,即便走也应该让孩子在国内完成小学教育。

  闺蜜说,自己看法的改变源自今年开学时和女儿班主任的一番对话,这个班主任还是她一个同事的好朋友,所以聊得还算掏心窝,老师直言她是不懂教育,耽误了孩子的学习,直言现在的形势下,孩子就应该是学习的机器,将解题化为本能,这样就成功了。

  闺蜜反驳,说自己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身心健康的人,小学阶段更是应该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主。

  老师讽刺地笑,“人生前半场看分数,后半场看钱数,你会说我俗,但是你不这样,就没出路。”

  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说的是咱们小时候与外国孩子小时候的差距:

  1、在家里墙上乱涂乱画。

  外国小孩:这是绘画天性的体现,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2、放学家长来接的晚了,自己先直接回家了。

  外国小孩:这是探索精神的体现,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3、玩得一身全是泥土很脏的回到家。

  外国小孩:这是孩子的天性,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4、带异性小朋友回家玩被家长发现。

  外国小孩:这么早就学会和异性沟通,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5、考试成绩不理想。

  外国小孩:人难免有失误的时候,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6、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打架了。

  外国小孩:孩子嘛,不懂事很正常。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7、吃饭时掉的哪哪儿都是。

  外国小孩:告诉他不能浪费,都捡起来吃了就好。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8、痴迷于某些兴趣爱好,废寝忘食。

  外国小孩:多些爱好是好事情,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9、看课外书影响休息。

  外国小孩:没事的,不要打扰孩子的专注,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10、和父母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时。

  外国小孩:大家公平讨论,各抒己见。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摘录这些真不是崇洋媚外,咱们严苛的教育也非一无是处,老外宽松的启蒙也不是无可挑剔。只是反思前面闺蜜和老师的对话,我有些无语,在国内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确实也不能指责老师的理念有错,但我们活得是不是太按部就班、太严肃刻板?人生无限可能,怎能一上来就被编程?

  “告诉孩子,你可以不优秀,但不能幽默。”这一期“家长日”的最后,儿子的老师用这样一句话作结,深得我意。 她说,在西方的教育体系里,幽默是很重要的一环,有幽默感的孩子,更容易拿到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细想没错,无论哪一种体制下,人们讨厌冷漠、讨厌忧伤,讨厌负能量,但决不会讨厌一个人所带来的欢乐,幽默风趣的孩子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能够更快地融入到陌生的环境中,而陌生环境回馈给他友好和笑意,也会进一步助长他的自信。

  所以,我真的会告诉儿子,你可以不优秀,不聪明,不英俊潇洒,但你不能不幽默。幽默就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自带的另一个属性就是积极乐观,一个懂幽默、会幽默的人,能把生活的一地鸡毛给弄成个漂亮实用的鸡毛掸子。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有没有一颗乐观的心,那能力再强,恐怕也难成事。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