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加拿大式”邻居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Kayden: 看到邻居这两个字,很多人大概会立即联想到友好、温暖、远亲不如近邻这些字眼。的确,有一个热心的邻居非常重要,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有些时候,不住附近的亲戚朋友再怎么好,也不如你家隔壁的好邻居那样能快速地提供帮助。

  但是也有一部分邻居,在旁人的眼里,他们似乎总是时不时地给其他人制造麻烦,小的麻烦给人带去滋扰和坏心情,大的麻烦也可能给人的生活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这类邻居被人戏称为“加拿大式”的邻居。

  今天就让我们来扒一扒那些给人带去困扰的“加拿大式”邻居们。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有一则被媒体大幅报道的新闻,新闻的标题就用了“加拿大式荒缪”这些字眼。说的是一个加拿大妈妈让她的三个孩子(年龄分别为2岁,5岁和10岁)在自家后院玩耍,被邻居以无人监管的理由投诉到儿童保护机构,结果惹了一身躁。当时那位妈妈其实是在屋里透过玻璃门看着孩子们玩,但是邻居投诉了,儿童保护机构就得上门调查。虽然一番调查下来发现一切正常,以结案告终,但整个事件给那位妈妈带去的心理阴影却是极大的......

  再来说一些我身边的故事。

  在我原来住的地方的斜对面,住着一家三口:父亲、母亲和一个成年的儿子。那个儿子看起来斯斯文文的样子,每天他都出去遛狗,但除了和邻居见面打招呼之外,并无太多互动和交流,似乎是一个安静内向的人。

  突然有一天,在他们的门前停了一辆警车,一名警察进了他们的房子里并稍作停留后离开。几个星期之后,警察再次去了他们的家。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又有了第三次的警察上门造访。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儿子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情绪激动,说话大声,被邻居投诉到警察局去了,一连三次。

  再后来没多久,一个售房招牌挂在了他们家的门前。那一家人最终卖掉了房子,搬走了。临走前年迈的父亲跟一些邻居们道别,说其实他们并不想搬走,一家人在这里已经住了很久,原来以为可以一直住下去,但如今不得不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言语之中透着些许的无奈。

  我的一个朋友也遇到过这样的邻居。她有一个两岁的孩子,一天半夜里孩子可能做了恶梦,突然哭起来,她立刻设法安抚孩子重新入睡,整个过程就数分钟,之后一夜相安无事。第二天下午,就有警察上门,说邻居投诉孩子晚上哭,他过来查看情况。好在警察经过问话,又看了看孩子,证实没有什么事后,反而跟她道歉。虽然是虚惊一场,但她如今想起此事还是心有余悸。

  还有一个朋友也领教过“加拿大式“邻居的“厉害”。当时他家前院有一片鹅卵石地带,因为总有树叶杂物掉在石头缝里影响美观,又难以清理,于是他决定把那里改成水泥地面,并把一部分小鹅卵石镶在水泥里,这样看上去既干净又漂亮。但他的一位西人女邻居却不买帐,认为不好看,就在他的水泥地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那位邻居向市府投诉了他。后来市府执法人员来了,向朋友了解情况后,又查看了地面,觉得那位邻居的投诉有些荒唐,就许可他继续做下去。

  估计是那位邻居看到市府执法人员并没有阻止朋友做水泥地,于是在几天以后又打电话投诉了他。这次来的还是原来那位市府人员,结果还是一样的:什么事都没有。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这位执法人士竟然向朋友吐槽奇葩邻居的事,说他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类似的荒唐举报或投诉电话,每次过去都未发现有问题,但一旦有人投诉,他们必须上门查看,这是他们的工作。

  接着他还反过来安慰我的朋友,说他明白有这样的邻居是一件多么烦心的事。并且讲了一个他工作中遇到的事情:那天他接到一个女士的投诉电话,他过去了解情况时却觉得哭笑不得。因为那位女士在后院发现了一只蜗牛,她怀疑是从邻居家的后院爬进来的,觉得无可忍受,就把邻居投诉了......

  类似的事件在加拿大时有发生,比如卡尔加里一户人家,被邻居屡次投诉孩子白天在后院玩耍时发出的声音太吵。又比如大温一家人被邻居逼着卖房搬走,原因是邻居抱怨其年幼的孩子在家里发出了“噪音”。还有之前那位被女邻居恶意陷害的阿博茨福男教师,最终的结果是他把女邻居告上了法庭,得到了一定数额的赔偿。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在温哥华,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也许你的邻居中就有中东人,韩国人,西人,印度人,或者黑人......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都有可能成为邻里之间冲突的因素。

  在异国他乡,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多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居民。只要我们自尊自律,不随便侵犯他人的权益,即使碰到“恶邻”,我们也无所畏惧,必要的时候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虽然“加拿大式”的邻居无处不在,但相比之下,遇到好邻居的机率还是远远大于“恶邻”。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绝大部分的人都能做到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并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利。

Kayden:  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