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过在温哥华用筷子吃牛排吗?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饶恕:四岁的时候在上海,奶奶带我去吃西餐,由此开始教我西餐的餐桌礼仪。当然,中餐规矩更是日日耳提面命,扶碗姿势不对要打手的。小小的我常常暗自忿懑奶奶为什么要求那么高。长大后发现,原来大家认为吃相优雅表示出身高贵、有教养。由吃饭的动作、方式可以看得出一个人家里有没有钱、受过什么教育、哪里人……看来中国人一个不落全都能去FBI做行为分析师。只不过我们的招数在别的地方就不灵了:脸书主人小扎与太太坐在广场台阶上吃汉堡包,饮料薯条都在地上。呃,这会被我们分析成讨饭的。
不论是小说故事里,还是现实生活里,总有咱国人笑话那些没学过西餐礼仪的人,电视剧里演出“下里巴人”的桥段常常就是筷子吃牛排,大家也都觉得很好笑。这个经典的哏应该是源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所谓“携蝗大嚼图”吧。我却一直在这件事情上找不到笑点,总觉得他们欺负刘姥姥。书中后来的情节也证明曹雪芹先生并没有很赞美富贵小姐们的嘲笑态度,反而是赏了这种态度一个狠狠的嘴巴子。
到了温哥华,常见有中文帖子在网络上晒如何深谙西餐之道——表示活得比较高级。那些不会的人因为自己不懂西餐礼仪而感到不适,而那些懂点西餐礼仪的就会转过头嘲笑自己的同伙。我觉得这很幼稚无聊。
把这件事倒过来想一下。见过“非我族类”到中餐馆吃饭而不会用筷子的。中餐馆也通常备有刀叉给他们使用,我们在旁边有觉得人家“没教养”么?没有哇。因为我们知道他们“非我族类”,不会用筷子,所以没什么好嘲笑的。
我每次这么跟人说,就会有国人笑我说温村太土。告诉说在巴黎进高级法餐厅,如果你问侍者要Ketchup(蕃茄酱),可能会被拒绝服务!我不知道真假。但是我相信,如果是真,那餐厅所强调的是对厨艺的尊重,而不是你会不会优雅地落座、放餐巾和用刀叉。
既然西方人并没有要嘲笑我们,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人嘲笑自己人不会吃西餐?其实是我们自己文化里的僵尸作梗罢了。有个很年轻的中国朋友老气横秋地跟我说:“在中国如果到人家吃饭没规矩,老一辈人瞧着,心里就是看不起的。所以到人家西餐厅吃饭也一样,你不懂规矩肯定受人歧视。”唉,还推己及人。
我们喜欢小心翼翼地效仿比我们显得高级的人,在他们面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红楼梦》脂批本第三回)——我们像林妹妹一样,暗自度量自己在人群中的阶层,效仿比我们高阶的,盼望自己被接纳;轻看比我们低阶的,把他们当作笑料。但是我们在2018年的温哥华还需要像可怜的林妹妹这样小心小肝地过日子么?
对我来说,等待人的接纳,不如主动进攻一下。嗨,你好,我是中国人,我喜欢用筷子,对刀叉不熟悉。介绍完自己的习惯与喜好,等于是与人划好了边界,旁人可以更直接地知道如何与我们相互尊重。只要不是变态,没有人愿意故意触碰别人边界线。我说了对刀叉不熟悉,谁还要来跟我计较姿势对不对、顺序错没错呢?
我完全不反对学习各种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我说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学习别人的文化居然只是为了“不让人笑话、看不起”。这种心态才是让人笑掉大牙的事情。我们像青春期的少年一样,以为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似乎要么为我们喝彩,要么赶我们下台。最终我们长大成年后会发现,每个人都只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并没人有空天天看我们的举动。吃个西餐吃得优雅与否,真不会有人注意。
懂得各种餐饮文化当然是很有用、也很有趣味的一件事。我们借此可以在聚会中对不同文化的朋友表达尊重、诚意与亲切,而真正具有普世价值的礼仪其实是真诚。诚意的表达中包括了坦诚的提问。如果我们不会或不懂什么,直接提问可以避免造成尴尬的情况。比方讲,如果发现自己分不清餐桌上几把大小不一的刀是做什么用的,问一下侍者就知道啦!(如果侍者嫌弃我?不给小费噜。)我就问过类似的问题,人家很高兴地跟我解释一通,并没有任何一点轻视的表情。学习是好事,可是担心吃西餐不懂规矩会被西方人嘲笑就多余了。自己嘲笑自己那就太奇怪了。
写到这里想起一件事:中餐馆常备有刀叉,不知道西餐馆有没有备筷子的?嗯,要去一次顶级牛排馆,叫一块上好的牛排,然后问他们有没有筷子,看结果会怎么样。我想想就很好玩。哈哈!我相信将会有一个很好笑的故事可以讲,但是要下很大决心才能去。
上好的牛排太贵。
饶恕:多重性格的上海女人。有很多朋友,喜欢酒和香水。喜欢显摆自己,骄傲却不是很讨厌。笑点低,哭点高。智商低,情商也低。作为一名BC省的儿童与青少年教养咨询师,常年与孩子们为伍,为了他们一时欢一时愁。
(BCbay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