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组合屋事件暴露族群和阶级日益撕裂的温哥华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老白:温哥华市政府在马宝修建为无家可归人士提供住所的组合屋计划,自上马以来就饱受争议,在近日更是因为抗议人群跟施工方产生冲突,阻挡施工车辆进入现场而被法庭下达了禁制令。
梳理整个事件的脉络,我们不难看出有如下几种主要的事实:
第一,政府有不得不解决这些问题的政治动机
温哥华的无家可归现象日益严重,过去三年内,大温地区无家可归人士数量激增30%。这背后影射出的是本地房价迅猛增长带动租金疯狂上升,使得许多一时失业难以为继的人群不得不流落街头。而同时,由于大麻合法化政策松绑,加上毒品问题的泛滥,无家可归人群的毒品和犯罪问题持续引发治安的问题,引得政府不得不去解决。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对于温哥华整体社会生态和城市形象,人民生活观感都是巨大冲击,而政治人物必然受到巨大牵连。所以,温哥华无家可归人群问题,是罗品信政府必须解决也不得不解决的事情。
马宝区抗议者以家长为主,其中华人群体占到了主力。这也是温哥华历史上比较少见的,华人群体如此显著地出现在群体性社会运动中。众所周知的是华人重视教育和重视下一代的培养,而且华人社群对于社区的治安问题的忧虑往往大于其他族群。组合屋计划因为临近几所中小学,所以成为了马宝区家长们激烈反对的重要原因。不管是从毒品和犯罪可能会波及学童,还是忧虑一些无家可归人士可能对于学童的成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都是非常现实的考虑。
整个事件的延烧到现在,华人家长的韧性之足,甚至逼出了法庭的禁制令,政府部门的强硬和缺乏沟通,都是令人有些意外又觉得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事件中更发人深省的部分,则是现阶段温哥华社会已经日益严重的族群和阶级撕裂现象。这其中反应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安置无家可归人口、保护学童的问题,还牵扯了经济优势的新移民群体和贫困的本地人口的矛盾、政府处理手段跟民众感受和需求的脱节、亚裔人口文化观念跟西方主流政治正确和白左思想的冲突等等。
我们看到了纷纭的网络意见中,秉持西方式政治正确的声音在谴责华人家长们,根本不在意无家可归人口的冷暖痛苦,冷漠而令人不齿;反方向的意见则表达,华人历来重视教育和下一代的培养,更有孟母三迁典故,是决不能接受自己的家园附近出现不利孩子成长因素的。
老白甚至还观察到,有很多也许不是住在温市而是周边市区的华人网友,颇有幸灾乐祸的情绪。他们中有人认为,华人家长们反对兴建组合屋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破坏社区的“高贵”,影响房价。而显然做出如此评论的网友可能是挣扎在置业之路上,更是为大量富有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炒高房价而愤怒。在温西房价高企却还出现很多“低收入家庭”的情况下,这些华人网友非常乐见马宝组合屋事件的发生,更站在了华人家长的反面。
相当多的本地籍人群也持有类似的态度,马宝区抗议人群甚至还被贴上了Nimbyist(Not In My Back Yard )的标签。背后反映的其实跟一部分华人网友类似的心态,是对收入和财富不均的不满,是对社会现状压抑的反应。
政府的行为也是让老白十分惊异,在缺乏沟通咨询的情况下,强硬上马这样引发强烈社会争议的工程,实在欠缺基本的民主精神。以原址本来就可以兴建组合屋这样的借口来规避抗议,将公听会开成说明会,完全无视当地人的反对意见。
发展到今天,老白对于马宝组合屋事件的未来持比较悲观的看法,无家可归的问题在温哥华仍难得到解决,而马宝社区也确实可能在未来面临比较大的治安和社会问题。至于那个时候市长又是哪一位,谁来负这个责任,就根本不知道了。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今天的温哥华虽然有着享誉全球的宜居环境,相对宽容的多元文化和包容性,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疲软、政府领导力的不足、市场机制的失效,已经越发越撕裂我们的族群和阶级。一个小小的社会事件,因为大家有着不同的利益,都不愿意做出妥协,都无法互相理解,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时代和这个城市里都越来越有压力。
解决无家可归的问题,绝对不是单纯修建几所房屋,让他们住进去,市长大人到现场剪彩照相然后宣称自己是大大的有功,就能解决得了的。套用现在中国正在推行的扶贫工作的一个方略,扶贫更要扶志和扶智。帮助无家可归者和罹患毒瘾和不良习惯的受害者,更关键地是对其进行鼓励辅导,协助其解决自己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过上正常和受人尊敬的生活。高额投资修建组合屋、注射中心,完全是懒政和本末倒置的做法。
老白: 历史和科幻小说网文写手,职场新青年,最老的90后,对码字充满着无限热情和战斗力,热衷社会文化、政治、科技、经济和地产方面话题,有啥说啥。
(BCbay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