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孩子别来啃我 儿女希望父母别掺和我的生活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饶恕

  上帝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圣经∙ 创世记》2:24

  昨天连着听到、看到两个英文广告,都跟妈妈女儿有关,我觉得很好笑也很有文化特点。

  一则电台广告是某家居用品,听到一个娇滴滴的声音打电话说:妈妈,我太想你了!我真是太太太想你了!另一个老妇人的声音回答超级搞笑:嗯,我谢谢你这么说,可是宝贝蛋,你已经三十岁了!(三十岁不可以想妈妈?)老实说吧,你是想我了呢?还是“想”我在你以前那个房间新添置的某某用品?嗯?于是女儿老实说“嘿,那太舒服了,我太想去住了”。妈妈就说“记住,我是你亲妈。”(言下之意是“想哄我让你回来住没门儿”)

  另一则是网络视频广告,是圣诞节用的。各位年轻主妇或接到电话说妈妈要来过圣诞节,或者是打开门看见妈妈站在门外不请自来,年轻主妇们一个个立刻一脸尴尬得要死掉的夸张表情。“啊?妈你要来过节?!”或者“妈!你怎么来了!”麻烦制造者们却一脸的“犀利”(silly)……

  “快藏起来!!!!我妈要来了……”“我无法冷静,因为,我妈要来了……”

  广告看(听)得笑哈哈,突然从英文世界苏醒过来,想像,如果我自己一脸尴尬跟我娘说“啊?你怎么来了!”……那会不会大事不妙?!!

  决定一件事情要不要这样做,有两个检验原则:一条是想一下“如果这样决定,妈妈会怎么看”,另一条是想“如果这样决定,明天上头条会怎么样”(众人的反应)。

  那……还是不必检了。

  因为在中国文化里,这两个“检验员”会作弊的——得罪的是老妈本人,触犯的也是“众怒”本尊,你还用想么?

  想起几年前,我的一个德国闺蜜,婆婆大人如约来访!住了十五天,回德国去了。我问她“有没有压力”,她居然告诉我“还好”。紧接着她自己的母亲大人到访两周。她却常常抓住我吐槽:压力太大了!见我不懂,她解释说:婆婆是客人,客客气气的,不会说任何责备的话。妈妈是从小讲惯了,看见哪里不爽都要指正一番,令她感觉自己使妈妈不舒服了,顿时压力山大!如果是妈妈突然造访,那就是一种袭击!太惊悚!我听得哈哈笑,也能理解她的苦衷。

  又看过美国一个搞笑电影里面有一个角色遭遇人生失败,第N次住回父母家里时,父亲就说“这都第几回了!你不能总这样!你得在……之前给我搬出去!”

  西方人父母子女间很冷漠么?并不是。前几年母亲节的时候一个美国人做的视频非常感人。说有一个工作招聘,24小时工作,什么都要做,体力智力都要好,站很久坐很久就是不能睡,没有咖啡时间……最可怕的是没有工资!所有应聘者都觉得这是个荒谬的玩笑。当“招聘者”说出真相时大家都哭了:这个职位是妈妈。

  哭归哭,孩子我爱你,但父母还是希望成年的孩子别来啃我。

  哭归哭,妈妈我爱你,但儿女还是希望父母别掺和我的生活。

  这是西方文化中令东方人完全不能理解的一个点:爱≠可以越界。中国这边的情况呢,正好相反:爱你就要知道并参与你的一切!

  中国,乃至亚洲各国的广告里,很少可以用父母开玩笑的。但凡提到父母子女,一定让人泪流满面。感动了你们才好叫你们掏钱嘛。我无法想像金喜善在剧中演着一脸尴尬拒绝妈妈的到访?吕丽萍在广告里满心怀疑问儿子“你都三十了还想我”……?这样的广告创意在亚洲赚不到钱。

  多年以前的电视剧《双面胶》,父母向往着出门读大学的儿子毕业后接他们同住。儿子果然争气,把他们接到了身边,父母眼里荣耀的光芒能闪烁出一生最灿烂的辉煌!后来在几方纠缠得死去活来、性命交关之后,父母们只以一种辛酸的姿势成全儿女。伟大。但是,我们可不可以不悲伤?事情可以不这样演成悲剧的。如果不是非要与父母同住,孔雀凤凰大约是可以好好地生活的。如果不执着与儿女同住,父母大约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点寿命的。

  生活中也有夫妻俩经济能力一般的,恰好父母就盼望他们能同住,所以就住在父母提供的房子里吃父母的钱粮以生息繁衍。当然,用我洋钱,当听我管。父母舍钱舍米陪性命,就可以对儿女的生活指上指下点江山。这样的生活有点像古代的样子:常有父母干涉儿女婚姻的——好像贾宝玉,又或者儿女啃老到底、理所应当的——好像贾宝玉!于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大家都需小心忍耐些各自的脾性,因为常常作怪便没办法同住同吃了。

  不要以为我在说哪种文化高或低,我单纯就想八卦各自的不同优劣势而已。

  西方社会崇尚个性独立,人际关系简单、有界限,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家庭摩擦。少有婆媳问题,父母子女间少有歉疚感,虽然互相支持,但是不随便跨越界限。

  正因为如此,在个人情绪情感的发展方面来说,西方文化有着显著优势: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创意能力、个人的独立思维,独立人格等等方面的发展普遍较为成熟。

  东方文化相信血缘纽带攀结,人情关系与经济关系重叠加固,以保证家庭成员至少能存活。非但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密,兄弟姐妹之间也要互相帮衬。所以人格不必完全独立,因为家庭成员之间会强弱互补。可能这样造成单个儿出来会有点“巨婴”的感觉——当然这是我瞎想的,并无凭据。

  也因为如此,在同样生活水准的现今社会,中国无家可归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加拿大的五分之一。那些在中国家里啃老的活祖宗们,不知换作在加拿大生活会不会振作精神去工作——然而,我在加拿大一个华人流浪汉也没见过(也许我孤陋寡闻哈)——说明华人文化中紧密的、让人有点踢脚绊倒不大自在的血缘亲情网,同时也网起了可能弱势的家庭成员。这是东方的优势。也许是东方文明几千年不曾断灭的秘密?这也是我瞎想的。

  至于我自己嘛,移民十年,我会是那个问“你三十岁了干嘛想我”的亲妈么?又会是一脸尴尬迎接老妈来临的亲女吗?

  想了一下。我盼望与爷娘同住,以便卸下自己的有关焦虑。但是如果儿子三十岁时好好的有一天打电话说“妈我太太太想你了”,我会怎么反应?他现在偶尔笑脸相迎时我都知道必有所求——所谓笑嘻嘻不是好东西。到三十岁,都该自己作家长了,有空想娘,这不合理。嗯,肯定不合理。

  好像我家的东方伦理文化要断在我手里了。

饶恕:多重性格的上海女人。有很多朋友,喜欢酒和香水。喜欢显摆自己,骄傲却不是很讨厌。笑点低,哭点高。智商低,情商也低。作为一名BC省的儿童与青少年教养咨询师,常年与孩子们为伍,为了他们一时欢一时愁。

(BCbay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