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华人与房子的不解之缘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朱敏怡:温哥华的GDP也许赶不上北上广,但是作为与之并驾齐驱的世界大都会,房价那是绝不能落后。这几年的房价就如雨后春笋,蹭蹭蹭地往上蹿。大有奋力追赶世界最贵城市之势。
华人自古就有房子情节,总觉得有个自己安身立命的“窝”就是立足的根本,不然就像无根的浮萍,总觉得是“漂”着。所以,但凡有些经济能力就会在所居住的城市买房置业。移民加拿大也不例外。
可是,中国人特有的房子情节,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虽然潮水猛烈,但是也阻止不了华人心中的房子梦。我和朋友在预售楼的样板房里,看到来来往往的基本都是说中国话的同胞,对“房子”的渴求,成了国人的一种心结。所以,为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人也是拼了。一天做2份工的人大有人在。老外周末是绝对不会加班。换了华人朋友,如果听见了周末加班有1.5倍工资,那不用老板劝说,一定自愿前往。每每看到粮单上增加的数字,感觉房子似乎又多一个平方米。
上次在商场碰到很久未见的一个朋友,互相寒暄几句之后,她告诉我她还是在高贵林买了个小两居室的公寓,虽然是二手房,但是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从她讲话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满足和喜悦。我知道她的境况,她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她一个人在这里带孩子,打工,老公在国内不想过来,她又不愿意带孩子回国定居。为了能够稳定下来,她和她妈妈商量后,由她妈妈寄钱过来帮她付了首期,她自己慢慢还贷款。虽然很辛苦,但是她觉得那才是属于自己的“家”。
我先生的同事----来了二十几年的移民,自己的房贷刚刚还得差不多,为了28岁的儿子,又贷款买了一个高层楼花。今年交房,马上又面临新一轮的还款。两口子为了房子几乎没怎么好好享受过,在自家后院烧烤算是极大的享受了。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出国了,还是要把孩子的未来背在身上?他们现在的房子以后留给儿子,已经让他少奋斗几年了,干嘛还要再买新的?她告诉我,孩子现在已经有女朋友了,估计不久就会结婚,大家觉得住在一起会不太方便。但是靠孩子自己供房已经不现实,所以他们就想帮孩子先把首期付了,让孩子自己慢慢还贷款,这么做,觉得对得起孩子了,自己也心安些。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华人父母大有人在,这又折射出华人父母对孩子的不放心,不放手。
我还有个朋友,她最大的愿望是有个自己房子。但是经济实力还不够的她偏偏还看不上二手房,一直盯着新房。温哥华,本拿比的房子肯定买不起了,于是前年看中一个高贵林的楼花,凑钱付了首期。她说买楼花的好处就是不用马上还贷款,近两年不用太吃力。可是面临明年交房的她,现在又觉得900尺买小了一点,一家四口不够住,想再换个大点的townhouse。但是townhouse又不能太贵,目前只能把目光放在新西敏的一个楼花中,已经顾不上什么地段了,只要能够抢到楼花。为了这个大点的房子,她也是卯足了发条,有机会赚钱,她都愿意尝试。以至于现在她心情容易急躁,做什么事情就很想立马搞定,现在时不时感到“焦虑”。
华人之所以没有洋人活得洒脱,其根本原因还是大家缺乏一种安全感:没房子觉得自己“漂”,不稳定;没钱觉得自己心里很空,不安心;这种不安全感随处影响着华人的生活。所以,大家想着法子去赚钱,钱到自己口袋里才踏实,房子立在那里才心定。最近我周围也不停地有朋友说着各种直销,各种代理,各种网络信用卡……激励着上班族们用8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去赚取额外的收入。和在国内一样,很多人晚上没有时间陪家人吃饭,周末没时间陪孩子玩耍,累到倒头就睡,生活的品质其实并没有提高。
坊间一直说国人身上有三座大山:房子,子女教育和医疗。移民到加拿大来的华人们,所幸放下了一座医疗的大山,但是大家还是背负着另外两座大山在前行。各中滋味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也许,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他们就不用再去背负沉重的包袱,他们会比我们懂得“放”,放下,放开,放手,真正地让心自由……
朱敏怡:70后妈妈,09年离开事业单位移民加拿大,享受写作,画画,做手工的乐趣,找到自我的方式,自得其乐。
(BCbay.com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