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哥华逛书店和图书馆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甘茂华: 喜欢读书的人,总是关注一个地方的书店和图书馆。有些人来温哥华后,觉得读中文书不如国内方便;去中文书店买书,又觉得不仅品种少而且价格贵;这些都是事实,但也不尽其然。我的体会也许是一个人的经验,一滴水而已,却也可以映照出天光地气。
上海书展期间,东方卫视播出的新闻中,突然看见老朋友冯买书的镜头,心里觉得惊喜和亲切。读书、购书、藏书,是我们的共同爱好。于是,我立即拨通越洋电话,向冯询问书展的盛况。冯在通话中顺便要我将温哥华书市说一说,彼此多一些了解。我想到苏轼的诗:“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看到就写,不然事后难摹,这对我是一个提醒。在温哥华逛书店和图书馆,虽是那么平常,却毕竟与国内有所区别,经冯一说,忽然涌上心头。
我在北京书店买过几本打折的书,比如上海文艺出版的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第一辑《北回归线》,原价人民币40元,现价5加元,书中收有原在宜昌市的诗人南野的诗作,他曾为我的作品写过评论,这本书使我想起南野在三峡大学教书的情景。又比如花城出版社冯唐的小说集《天下卵》,也只要5加元,我喜欢冯唐的文字,有着风骚腥鲜、自由挥洒、磅礴斑斓、肆无忌惮的气势。2017年上半年,我在温哥华几家中文书店买的书就有韩少功的《夜深人静》、张大春的《文章自在》、冯唐的《不二》、谭正壁的《文言尺牍入门》等。有一次在超市买菜,无意中在一个书架上发现余华的《活着》,就像捡了宝贝一样高兴。总的来说,这里的书店中纯文学类书不多,宗教类书、生活类书、时尚类书、娱乐类书等更加畅销。
温哥华是由多个社区组成的城市,除温哥华市图书馆外,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我常去的是西温图书馆。图书馆的大门口挂着两个装满鮮花的花篮,过街对面就是一个小型的纪念公园。不远处,是西温社区的活动中心。西温图书馆有一个中文、日文、韩文的书库,我就在那里寻找自己想要读的书。这里的中文书库有很多好书,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从川端康成到莫言,包括我喜欢的湖北作家方方、陈应松的作品,常常给我意外的惊喜。我基本上是每一个月去借一次书,一次借6本左右,20天后归还,如逾期不还,就要被罚款。
加拿大人爱读书,每天上午10点图书馆开门后,许多人就像上班一样坐在图书馆里读书写作。书架之间有沙发和茶几或桌子,人们摊开书本和笔记本电脑,安静地享受着读书时光。我碰见几个中国留学生在图书馆里跟人学外语,也看见菲律宾佣人带着孩子来借书。图书馆顶楼有一个儿童图书库,不仅为儿童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图书,还有孩子们游戏的地方,我女儿就经常带着小外孙来这里借书和玩耍。她在顶楼,我在底楼,约好时间,借完书一起回家。这个初夏,我借的书有阎连科的《炸裂志》、刘庆邦的《黄泥地》、叶广芩的《青木川》、万方的《女人梨香》等。说实话,可惜这里的中文藏书算不上特别丰富,差不多一年时间就可以把这里的纯文学作品全部读完。好在图书馆不断更新,总有好书可读。我借读过的书印象深刻的很有几本,其中,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给我印象极深。这本书长达40万言,涵盖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加两国的诸多历史事件,以小说形式撼动读者。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毎一个中国人都从这部小说中、从几代中国人在故乡和异域之间的颠沛奋斗中感到共同的悲怆、共同的血气和情怀。”
当然,除了书店和图书馆,还可以在读书人之间、写作者之间互相交換书看。我曾将我的散文集《这方水土》赠送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理事曹小莉,最近收到她回赠的著作《嫁接的树——从东方到西方》。她的书题材广泛,观察细致,思考深刻,生活色彩缤纷,使我从中受益非浅。我觉得在温哥华逛书店和图书馆,其实是在倾听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命运诉说,感受中国文学如此温馨明亮的光辉。对我旅居生活而言,会为获得精神抚慰而变得充实,而在感情上更加醇厚柔韧。
甘茂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散文家,词作家。历任湖北作协理事,湖北流行音乐艺术委员会理事,宜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作者寄语:我认为散文的价值最终是温暖人心。散文是艰难时世中为人们洒下的一捧甘霖。这种温暖人心,要动真感情,要把作者心灵深处对生命的感悟和体味写出来,这才有可能在散文中读到真诚而美好的灵魂。
(BCbay.com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