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那跨越太平洋正能量的电波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朱敏怡:“晚上好,吃完饭了?”妈妈的微笑如约在视频中出现。每周六晚上7点,雷打不动的跨洋视频,从我们移民温哥华后就没有间断过。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爸妈都是学术界的佼佼者。但是本人资质平平,也真愧对了我爹妈的优秀基因。以前,我从未意识到妈妈对我潜意识的影响,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我才发现我的很多观念都是受到了来自她的影响。
妈妈是个对自己比较苛刻的人。她不允许自己在专业上犯错误,因为她的病人都是与心血管相关的疾病,稍不留意用错药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她的这种工作作风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她50多岁的时候还在担任心血管重症监护室的主任,那是个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地方。每一张病床的病人都牵着她的心,即使下班回家,她不是在电脑前查资料,就是在电话前询问病人的情况。她跟护士说,不管几点钟,有任何紧急情况都要立马跟她说,她随时准备去医院抢救病人。重症监护室的压力也给她带来了后遗症,她经常失眠,有时候需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眠。监护室的病人一旦抢救无效,她比家属还难受,有时候在家里她还常常自责,认为自己的医术太平庸,没能挽回病人的生命。我们有时候劝慰她,她还是改不了这个自责的习惯。到后来,压力让她身体有点吃不消,她申请辞去重症监护室主任的职务,只保留教授的职称,继续在普通病房和门诊医治病人。
随着医改的进程,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医院也需要与市场经济挂钩。随之而来的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等问题的凸现。可是妈妈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职务和手中的处方权就参与一些与经济挂钩的交易。她从不收受红包,也不和仪器代理商,药商产生私下的交流。我见过无数次她把药商挡在门外,把他们的电话挂断,让学生把他们从她的诊室请走,不让他们挡住病人的入口。我曾试探性地问她,现在她周围很多身为教授的老同学都不拒绝这些利益,她为什么要如此“清高”?她严肃地告诉我,她不喜欢这种交易行为,看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开药开处方的目的是解除病人的痛苦,不是处方背后的经济利益。她从心底里看不起为了利益出卖人格的行为。
等到退休的年龄了,本想着她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可是她经不住后辈的请求,继续在门诊坐诊,收治病人。她上午8点准时接诊,一个稍微复杂点的病人看半个小时那是很正常的,别的专家一个上午可以看40-50个病号,她最多十几个,而且为了保证质量,她绝对不让挂号室加新病人。每次12点肯定不能准时下班,一拖就到1-2点。现在她的病人都有她是手机号和我家的座机号,他们随时打电话咨询。以至于现在我们每次回国,只要家里电话铃一响,我儿子都知道是外婆的电话。每天晚饭后,妈妈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话前,开始一个一个拨打电话:“××你好,你的化验结果出来了吗?”“××你的血压最近怎么样?”“××这次的降压药效果怎么样?”记得N年前我问过她:“你这么做累不累?你已经把电话告诉他们了,他们有事会给你打电话的。你干嘛还一个一个亲自打?”她只是淡淡地回答:“这是一份责任,关乎人命。我要对得起病人的信任。”……望着她在电话机前的背影,我想说,当你的病人真是有福气,愿更多的病人碰到这样医德高尚的医生。
以前在妈妈身边我对她的做法不以为然。来到温哥华,在自己和孩子亲历看病的不易之后,才体会到职业的操守是多么的重要。作为病人,多么需要医生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对于病人来说是多么宝贵啊。
妈妈是个对物质几乎没有要求的人。以前她上班忙根本没有时间逛街,退休后的她不用天天坐班,只需要每周两次专家门诊,空出来的时间,她仍然喜欢宅在家里。她开始学上网,学微信,学种花,学做菜……她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她经常跟我们说,学习是终身的,学习不光包括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学一种生活的态度。对事要认真,对人要宽容,要学会善待生活,善待周围的人。而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妈妈的品格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姐弟俩,我们也从她身上学到了真诚,同理,认真,善良。也许我们不如她在专业领域那么优秀,但是她给予我们为人的品格,够我们受用一辈子。
真想每天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妈妈,我爱你。虽然远隔太平洋,但是我是风筝,你是线,无论我走到哪里,你的线一直牵着我,源源不断地输送母爱的能量,一如我在您子宫里,那连着您和我的脐带,给予我生命和爱。
朱敏怡:70后妈妈,09年离开事业单位移民加拿大,享受写作,画画,做手工的乐趣,找到自我的方式,自得其乐。
(BCbay.com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