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他乡的我们 却把西人叫“老外”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芷语:近日听到一个在西人职场受挫的朋友抱怨:“老外最假了知道吗?脸上永远挂着笑,口里说得好礼貌,其实就喜欢背后捅刀子,给人穿小鞋的事儿一点都不少干。”
另一位将地下室出租的朋友也苦口劝我:“你要是出租房子,千万别租给老外,一点点小事烦来烦去不说,还赶都赶不走!法律保护租客,房东只能吃闷亏。”完了,她又补充道:“老外还喜欢抽大麻,弄得家里臭烘烘的!”
“老外”长“老外”短的让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过去形象有点高大的“老外”在华人口里好像地位大不如前了。一位在本地稍有身份的人直言:“他们老外也是有意思,房价高了怪我们华人?卖房的时候就特别关照经纪要针对中国客人,卖完拿了那么多钱喜滋滋的,转身就说人不是。”而新闻说列治文那个城市屋苑又为物管会议是不是该说英文而扯皮了,之前经过调解算是同意了老外的“用英文开会”的要求,这次他们表态了:如果没有英语人士在,就不需要以英语开会!
话说得中气十足,华人也可以听得引起共鸣、心情舒爽。可是为什么,总感觉某些地方不对?
列治文那位投诉的西人业主是这么说的:他们感觉在业主委员会选举中遭遇种族歧视,讲英文的业主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你就像个局外人。我们在加拿大,我希望我们是平等的。”
华人多,选委员会成员时自然是“自家人好说话”,一旦入选的全是华人,那开个会当然是用母语舒服。先不论英语好不好,说个话还要先到脑子里转个弯,能表达得痛快吗?能有高效吗?所以他们回答“没有英语人士在,就不需要用英语”可以理解,但又或许因为这个原因,英语人士一开始就出了局。
让列治文西人不满的还有中文招牌和中文广告事件。都是由语言引发的“不平等感”。虽然这个店铺这个广告针对的不是西人,用什么语言从法律角度都是可以的,可是对于在列治文居住了几十年并不想搬离的本地人,这些“天书”会不会让他们觉得:明明是自己的家乡,为什么越来越像住在别人的地盘了?
他们的焦虑也不无道理。加拿大本是移民国家,几百年前欧美移民可以步步将原住民边缘化,如今他们怎会不担忧历史在自己身上重演?
《三体》作者刘慈欣在他的另一本科幻作品集《时间移民》之《西洋》中就设置过这样的情形:因为历史的反转和改变,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欧美人民成了“二等人”,白皮肤黄头发是低劣的,他们无法在华人社会找到主流工作,只能捡华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也因为肤色,他们无法获得和华人同样的资源,同时也受到华人的歧视……
这样的情形我们太熟悉了,把百年前的历史翻转一下,将白人和华人互换就是,都不需要作者特别去想象。但以此也可以看出,不管是肤色如何,以经济实力决定社会地位并对相对少数或弱势的群体的不平等和歧视从来都存在。没有乌托邦、没有理想国,只有持续的角力和博弈。
所以老外会焦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沧海桑田,一夜之间满大街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中文字,耳朵里全是自己听不懂的中国话,怎么搞得自己反而像是外来人,在自己的地盘活成了华人口里的“老外”?
有一个CBC(加拿大出生的华裔)朋友任职一家科技公司,数年前他的同事多是白人他还有点弱势感,后来公司来了一位华人领导,看着看着周围就变成了华人同事。一开始他还挺高兴的,觉得长了气势,后来又不对味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坐在那群华人同事中,听他们讲得眉飞色舞,却一句话都听不懂。偶尔同事照顾他,会用英语交流,他又发现观点或兴趣点完全不同……他比以前更寂寞。
是的,没有人愿意做“外来人”。过去华人来加,都是拼命融入主流社会。现在国家强大了,自己有钱了,很自信地开创了一个自成一体的“社会”。我不敢说主流,但已经难以让本地人忽略这个社会的影响力。
这本来是好事。加拿大就是个提倡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但如果我们的文化在这里日益强大后却不能具有包容性,这依然是一个不公平的路数,能不能说也是一种文化歧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