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温哥华 重庆记者团在异国他乡的故事
温哥华港湾(BCbay.com)记者楚眉、Finoa、Vivan报道: 陈冲、黄绮珊、戴明盟……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标识——重庆人。
用两年时间,讲述520位重庆人的他乡经历,记录他们的故事和梦想。近来,“逐梦他乡重庆人”的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11月4日,此次活动的三个境外采访组同一天出发,要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跋涉万里,分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等6个国家23个城市,全景记录108位重庆人在异国他乡的追梦故事。而本文的故事主角,便是“逐梦他乡重庆人”美加记者采访团。
马不停蹄、无处不在的工作状态
温哥华已经正式进入冬天,零下的温度合着天空那轮刺眼温热的太阳描画出当地特有的冬日情景。大半个月前这里还是大雨磅礴,经历了十几小时的长途飞行,来自重庆各主流媒体的6位记者冒着雨点走下飞机,来不及驱赶疲倦,也顾不上倒时差,便一头扎进了朔风肆虐的温哥华,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到达温哥华的第一天,团队原本准备在列治文酒店小憩片刻,刚巧采访组得知一位采访对象要出席大温“千叟宴”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为了抢时间,他们便马不停蹄地赶赴现场。
第二天,“雨哥华”又下起瓢泼大雨,在温哥华加拿大广场采访的记者团只好和采访对象落脚五帆酒店的咖啡馆临时避雨。可这计划外的空档也没能挡住摄影师重启设备,竟也多拍出一个别样的访问场景。
“逐梦他乡重庆人”大型人物寻访栏目从2015年6月18日起开播,每个工作日推出一个精彩人物故事,直至201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20周年,整个栏目共需采访520位重庆人他乡追梦的故事,其中108位分布在大洋彼岸。如此紧凑的节奏,对记者们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逐梦他乡”美加采访组组长,重庆卫视主任记者罗惟巍坦言,此次出访正赶上温哥华的雨季,“雨哥华”潮湿寒冷的气候倒可以挺住,无奈昼短夜长,极度压缩了有效的采访时间。为了不错过每一个细节,来自重庆卫视的两位摄影师胡鉴和程晓刚,常常是双脚刚踏上目的地就迅速架起摄影机,马上开始工作。
远方传来亲人患上急病的消息
徐菊是一名来自重庆晨报的女记者,一到温哥华她就得知父亲不幸患上急病的消息。如果自己立即回国,由于签证等跨国因素,报社一时难以找到同事代替她的工作。这让不得不坚守在采访第一线的她,备受痛苦折磨。
称职的记者会给苦难中的人带去希望,无论报道巨大灾难,还是采访名人巨匠,传播真相与正能量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也正因此,敬业的记者是倍受尊敬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徐菊把个人的困难埋在了心里,每一天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专业精神也感染着身边每一位同行。
异国他乡,时差风疹接踵来
长途颠簸、生物钟的紊乱加上繁忙的工作让记者们的温哥华之行吃了不少苦头。来自重庆华龙网的90后美女记者肖子琦是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此次也是她头一趟赴北美,16小时的时差偏偏稳扎在她身上。用她自己的话说:“白天没精神,晚上打鸡血。好像天天都刷了夜,仍咬牙工作。”
好不容易克服时差后,她竟又患上过敏性风疹,手脚长出红斑,奇痒难耐。在温哥华,排队看病本就是个耗时的事儿,再加上语言障碍,医疗程序繁复,肖子琦咬咬牙,选择购买抗过敏药先扛着,坚决避免耽误采访。事实上,这就是记者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记者们的时间永远跟着采访进程走,他们的胃常常要在路上喂,作息没有规律。不过文静的肖子琦还挺会苦中作乐,在途径温哥华港口时,她就打趣儿说:睡不好就买艘游艇安慰自己吧。
深入移民家庭了解多元文化
“逐梦采访组”在温哥华期间,先后采访了万维网络集团创办人陈华博士,温哥华重庆商会会长冯旭,BC省第一位华裔建筑设计师唐露,UBC艺术系终身教授顾雄以及加拿大重庆同乡会执行理事梅蕾。这些来自重庆的移民已经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多年,他们身上既保留了中国人勤奋和坚韧的传统美德,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当问及采访组在面对可能的价值观冲突时如何触及被采访人的真实内心世界,一向比较诙谐的重庆日报记者张启华颇为严肃地对温哥华港湾(BCbay.com)记者说: “价值多元,是当今大势所趋。但人类总有共同认知的基本遵循,比如诚信,比如尊重他人等,只要以诚相待,相信是能够引发受访者内心共鸣的。总有一些善意会让人理解,总有一种文明让我们敞开心扉。”
张启华强调,除开重庆元素外,被采访人所具有的向上和向善的气质,是他们最看重的,一个人是否成功,无论文化背景如何,与这种内在的气场是密切相关的。
在多次深入几位成功华裔移民家中采访之后,徐菊也对温哥华华裔家庭特有的家庭氛围印象深刻。她说,她们采访的这些成功移民都非常看重家庭生活,把家庭幸福作为衡量个人成功的基准,因此非常乐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营家庭生活当中;在和子女的教育和沟通上,平等、尊重的理念深植人心。“回国以后,我也希望将这点分享给身边人,给亲人孩子更多的关爱”,徐菊感慨地说。
善于思考的可爱职业病
采集华裔海外奋斗的故事是此次重庆记者团来北美的主要目的,但这并不妨碍罗惟巍对一路所见所闻的思考和分享。看到温哥华无人驾驶的天车后,他不忘在朋友圈感叹:“电力系统全部设置在轨道槽内,没有任何线路挂在天空,不对城市景观带来影响。”言词之中带着对温哥华城市规划的肯定及对祖国日后发展的思考。
在旁听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重庆籍终身教授顾雄评讲学生习作时,罗惟巍感慨:“西方学生关心自身、关心社会,好像就是基因里带来的,投射到习作上立刻显现。但鼓励表现现实,传达内心,永远是艺术的主旨。”
即使是小事,在罗惟巍看来很多也是平凡而不平庸。犀利的眼光,深刻的思考,职业的习惯已经融入每一位记者的日常。这事事关我的可爱职业病,也鞭策着他们继续探索和前行。
感受“醉美温哥华“
中国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加拿大有温哥华尽颜值担当。两位重庆卫视的专业摄影师虽然阅尽了世间无数美景,但在温哥华拍摄外景时,仍不时感叹人间天堂温哥华“处处是大片”。
帅哥摄影师程晓刚说,大温哥华这铺满枫叶的红色道路,静谧温柔的海口港湾,神秘幽静的葱郁森林,还有鳞次栉比的木质小屋,无不让温哥华如明信片一样被定格,深深映入脑海。
而最令两位摄影师感叹的“醉美温哥华”居然是这一涯海角:“当夕阳西下,大海尽头,落日余晖投射在和平门上,让和平门显得格外耀眼和辉煌,这一刻内心的激动是无法用相机和快门记录的”。
美加边境和平门晚霞
美在热情同乡
在被问及“在温村采访重庆人,和你们来之前的设想有什么差别”时,罗惟巍组长对温哥华港湾(BCbay.com)记者说,“侨居温哥华的家乡人的热情出乎意料,展现出重庆人一以贯之的豪爽热情,即便身处异国他乡多年也没有一丝变化。”罗组长进一步介绍说,加拿大重庆同乡会对他们的热情和周到的接待,令他们非常感动。
时光匆匆,依依别情。11月20日,采访组离开温哥华,当天中午,加拿大重庆同乡会创会会长陈华博士热诚宴请了6位记者及部分同乡会理事。陈会长在发言中说:“逐梦他乡重庆人这个大型故事寻访活动,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公益项目,也是中国新闻史上史无前例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报道活动。你们不远万里来到北美挖掘榜样们的故事,而其实你们本身就是榜样。”
的确,他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着别人的梦想,同时也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当日下午5点,逐梦他乡美加采访组离开温哥华,前往多伦多继续逐梦,续写他们用热情和爱心采撷的真实的移民故事。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稿,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