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沙尘暴了 温哥华的你一定要晒风景拉仇恨吗?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一多:前两天早晨一起来,手机便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了。一如前些日子被柴静的“穹顶”刷屏一样。只是柴静已经在人们泛滥的口水中被湮灭了,而沙尘暴却卷土重来,这是今年春天北京第二次被沙尘洗劫了。至于雾霾,还是在盼着大风,不吹不散,有时甚至吹了也不散。更糟糕的是大风盼来了,9级大风,却买一赠一地带来了沙尘。

  尽管在温哥华生活六年了,朋友圈里,北京仍是我的半壁江山。故国亲人仍是我最多的牵挂。看着一幅幅黄沙中的照片和各种吐槽、无奈甚至淡定,一股似曾相识的尘土的味道弥漫在我的呼吸里。因为我切身经历了北京今年的第一场沙尘暴。身在北京时,我可以闭门不出,发个朋友圈打趣一下这样的天气。而当我人在温哥华时,每每遇到半个朋友圈飘雾霾或沙尘时,我会格外警醒自己不要发温哥华的山明水秀或樱花灿烂。因为尽管我没有和这半个朋友圈里的亲朋至交同呼吸,但共命运的情结还在。不是他们不祝福我拥有蓝天绿草洁净空气,而是我不能在蓝天绿草洁净空气中便幸灾乐祸、隔岸观沙。如果我庆幸自己的逃离,那无异是诅咒他们沦陷。我现在突然体会到为什么虔诚的教徒在某些特殊的时候要斋戒,大抵便是为了心中的祈望能够得偿所愿吧。所以,在这样的日子也是我斋戒照片的日子,我宁愿温哥华那些唯美画面就此静默在手机里,只为北京的风沙能快点过去,雾霾赶紧散尽。这样的日子里,我可以想到,北京家里地板上的一层浮尘、家里老人看着这样天气时惆怅的眼神,我甚至产生幻听,都能听到他们咳痰的声音。


  然而,就在北京遭此劫掠的时候,一些媒体竟然还在伤害劫掠着北京人的感情,他们在这个别人愁痛的时刻“抖机灵”、“赚眼球”地刊出“沙逼北京”这样的标题。于是昨晚的北京人愤怒了,不是因为沙尘暴,而是因为这份透着深深恶意的调侃。今天,嗅觉敏锐的温哥华当地华人媒体也不乏隔岸观沙、幸灾乐祸的文章。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的缩影。今天能“沙逼北京”,明天又何尝不可能是“沙逼”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北京雾霾了、北京沙尘暴了,身在温哥华的人一定要以此为噱头,在这个时候秀风景、拉仇恨、赚点击率吗?看着故国罹患,那些在这个时候还要刻意比对两国风景的人是庆幸你的逃离还是庆幸你身在温哥华拿到了一张移民的船票,就此在好山好水里为你原本还质疑的人生选择评估出一个A plus的分数?就算你在温哥华安家落户了,就算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你可以没有故国之思,但也不至于对娘家的遭遇这么没心没肺地欢天喜地、极尽调侃吧?

  在温哥华,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情是拉开窗帘看外面有没有下雨;回到北京,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拉开窗帘向东南眺望,看看是否能看到远处天坛祈年殿的圆顶,这是我自己观测北京空气质量的办法,然后决定是否开窗通风。尽管手机里有各种App可以预报温度湿度以及空气质量,但我还是愿意眺望。在北京核心城区尚未被摩天高楼分割的天际线下,这是我和北京心神交汇的一种方式,是我心里对这个城市充满温情的一种表达,也是我对北京未来的期待。

   温哥华六年的生活,我的改变不是传说中身体自身免疫系统长期净化后对空气质量的敏感苛求,改变我更多的是环保意识的建立,是温哥华这个城市对我的环保教育和塑造。我想把这样的信息分享给北京的至亲好友,而不是袖起双手,在蓝天绿草的温哥华看穹顶之下的故国亲人艰难呼吸。

 

  记得初来温哥华第一节环保课就是扔垃圾。当时在宜家买了些家具,之后的包装纸箱必须折叠切割成一定的尺寸全部拿胶带纸缠好放到回收垃圾箱去。这个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基本堪比家具安装。在国内十指不沾阳春水,来温哥华对我的第一场劳动改造就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垃圾处理运动。通过这次改造,初步建立起我在温哥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劳动三观。

  成人高中读书时,10点以后的课,我总得在停车场等早晨8点上课的同学下课后腾出停车位,当我开着引擎等在停车场入口时,校长觉得我的车如此不停排放尾气严重污染了空气,他一路小跑从办公室跑到我车前,让我立即熄火,并加一句这样开着引擎是违法的。后来发现,不光是校长,这个学校的老师也是环保的鼎力践行者。温哥华冬天多雨,骑车真不是什么享受的事情,一位老师总是风雨无阻地骑车上班,常常碰到他带着头盔、上下身都穿着防雨装匆匆走进学校,5分钟后进入教室便已是T恤和牛仔轻装上阵。这样的人不是个别,在Langara College 上课时,一位年纪不轻的教授也每天骑车上下班,不是为了健身,而是出于环保。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这个“车轮子上的国家”的生活理念。在经常散步的一条路上,有位老太太春天在路边种花,夏天精心维护,完全volunteer。有一年,本拿比中央公园要抽干湖水为了捕捉一个外来入侵的物种时,市民们自觉自愿拿着脸盆水桶来拯救湖里的鱼,不知道的还以为来免费捉鱼回家红烧呢。加拿大人的环保意识无孔不入,他们在共同守护着这片蓝天净土。

  在环保教育的长期渗透下,加拿大的孩子也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说到北极熊濒临危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尾气排放、大气污染等环保专业名词(英文的)耳熟能详。在给高中的孩子讲《巴拿马运河》这篇文章时,我着力在运河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这个运河在工程方面的成就。但是当时马上就有学生对这条运河的开通和现在的扩建提出了环保质疑:一个是生态方面的担忧,两个大洋这样沟通会不会对水文生态产生影响;另一个方面,运河的三级提升运输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而这些水要从附近的淡水湖里引导而来。那么环境的代价和经济的利益到底哪个更大一些?只是10年级的学生就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除了赞叹他们的思考能力便是从内心褒奖这里孩子的环保意识。

  这些方面,北京乃至中国我们需要做的建设还很多很多,任重道远,士不可不弘毅。

  这个春假回到北京,除了机场往返,我和家人没开一天车,既是健康也是环保,或者说是人到中年,我们开始尽量追求一种极简生活。所以,我们所有的出行都选择了步行和公共交通。尽管北京的雾霾、沙尘凭一己有限之力,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可以先改变自己。温哥华的同学,如果懒得建言献策,那么也请克制下,这个时候不遗余力地晒风景、和北京做对比真的和炫富没什么区别。

(BCbay.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