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看看 从五官的表现看五脏的健康

加拿大都市报+-

  我们常常讲中医有别于西医就在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 也可以说这是中医的特色。所谓“整体观”即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人是以五脏为核心,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路,联系躯体组织器官而形成极为复杂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五官” 即眼、舌、口、鼻、耳与“五脏” 即肝、心、脾、肺、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黄帝内经》提出的:“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由此,看似毫不相关的几种器官,实际上有着密切而重要的联系,我们可通过观察五官的表现就能知道五脏的健康状况,也就是说,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就能瞭解心、肝、脾、肺、肾可能存在的病变,这就是中医的“全息理论”。如果我们能瞭解不同器官间的紧密联系,在生活中保养它们,就能达到养生功效。

  “心开窍于舌”,即“心气通于舌”,若心血虚,则舌暗淡;心火上炎,则舌红烂、生疮、疼痛;心血瘀阻,则舌紫暗或有瘀斑;

  “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明,甚至出现夜盲等;若肝经火盛,可见目赤肿痛;肝阴虚,可致眼煳干涩;肝气郁结,则口苦目眩。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唇被认为是脾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通过口唇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一个人脾是否“运行”良好。当脾气健运、气血充足时,口唇得养,则唇红润泽;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唇失所养,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则说明可能有脾虚。口味及食欲也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如口淡无味、唇淡无泽,多为脾气亏虚,气血不足;口中黏腻,吃东西不香,或嘴里发甜,多为脾胃湿热;若口中泛酸,则为肝脾不和;若唇肿、口疮、糜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口臭则可能同时伴有便秘,湿热重,应及时调理脾胃。 “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如外感风寒影响到肺,就会鼻塞流涕;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反之,如果鼻出现以上异常变化,即可推断肺脏病变。

  “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说的就是肾的好坏会通过耳朵表现出来,肾气足者听力好。若肾精亏虚,则容易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老年人出现的听力减退、耳聋失聪等衰老表现,也与老人肾气较弱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耳朵红润有光泽的人,说明先天肾精充足。耳垂小的人肾精不足;耳垂饱满、坚厚、明润的人则肾精充沛,如果出现听力下降等问题,也可能提示你的肾有毛病。此外,耳朵还能反应其他疾病,比如耳朵颜色淡白、怕冷、手脚冰凉的人,多为肾阳不足;耳朵出现红肿,多为“上火”;耳朵局部,尤其是耳垂,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则心肺功能可能存在异常。

  耳朵的形状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和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上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针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做好“耳养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护好肾,防病养生。平时可常做“耳朵保健操”:一是“引耳”,即轻轻用力向上拽耳尖。二是“摩耳”,即以食指贴耳廓内层,拇指贴耳廓外层,相对捏揉,直至发热。三是“拉耳垂”,即用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搓热,然后往下拉耳垂。四是“拎耳屏”,即用食指、拇指自内向外提拉耳屏。手法应由轻到重,以不痛为限,每天一次,长期坚持就能起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