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葛优身体单薄 曾被分去养猪

乌鲁木齐晚报+-

  葛优中学时期被分去养猪(资料图)

  “过了就是坏,不过就是老实,他在坏和老实之间,这就是他的淘气”

  葛优恰恰不过火

  相交20年,葛优、冯小刚在今年年底贡献了他们合作的第10部影片《私人订制》,引发新一轮关注。

  20年前,葛优走向事业高峰,相继获得了金鸡奖和戛纳影帝,20年后,他依然是观众最期待最喜爱的喜剧明星。是什么在支撑着葛大爷的神话?

  “我都准备回村继续喂猪了……”

  “有的时候我在家里想,我怎么就当了演员了?”也许与性格有关,葛优成为演员看起来似乎非常偶然。“一直到十八九岁都不知道自己将来是什么样的,直到我养猪那会儿,‘文革’结束了,艺术院校招生,我才忽然好像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了。我爸演戏的时候,我经常躲在一边看,那时我觉得我可能是他一辈子的忠实观众吧。从性格来说,我到现在还不是那么放得开。比如进了一个大堂的地方,搞什么活动,我不是特别舒服。其实所有的梦想就在考艺术院校的时候,才逐渐形成,那时让我演一个动作:从后面捂女孩的眼睛,我太紧张了,捂住她眼睛,手就下不来了,那女孩最后只好把情人见面的戏变成了抓流氓的戏。”葛优如是说。

  虽然出身演员世家(父亲葛存壮是老一代电影演员,母亲施文心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剧本编辑),从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长大,左邻右舍都是当时的知名演员,但葛优小时候似乎不喜欢表演,在幼儿园里,即使有老师的命令,他也不会表演节目。那时的父母都没看出葛优有什么表演天赋,更没有想到他会当演员。

  也许是性格使然,葛优最初的从艺之路并不顺利。中学毕业以后,葛优到北京郊区插队,因为身体单薄,被分去养猪。为了回城,葛优开始投考各艺术团体,“电影学院我去了一趟,要是当时考上了就是另一回事儿了,但是这个事儿也难说。刷下去继续考,后来又考过实验话剧团、青年艺术学院、国防科影文工团,峨影来招人也考过,都不行。考了将近一个月,最后特别戏剧性——第二天我都准备回村继续喂猪了,我爸的一个同事来说,全总文工团还在招生,是不是可以试试?所以第二天没走,就留下了。就这么一个信息让我考上了,这事要说起来就挺神的。全总文工团起码把我收留了,也培养了我”。这年葛优22岁。

  “我不就庸俗了点吗?”

  不过,紧接着葛优就遇到了自己演艺生涯上的重大转折,“那时候是,让人带着跑八一厂找戏,又拍了几部电影,记得还拍过一个立体电影叫《情投意合》,咱们国家自己生产的摄影机;还有陈胜利导演的《山的女儿》,是河南电影制片厂拍的电影。这几个拍完以后还是没有动静,赶上一个《顽主》,《顽主》是重要阶段。那之后就有片子演了”。

  1988年王朔小说《顽主》被改编成电影,葛优在影片扮演了三号人物杨重,一脸的老实本分和宠辱不惊,庄重着用神圣本身,痛击了神圣着的矫揉造作。葛优首次在银幕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表演让所有人震惊,他在镜头前放松自如的状态到了令搭档顿感压力的程度。葛优的外形与表演又都恰合了王朔笔下那种“冷面热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银幕形象显得轻松、到位,当年就获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提名。

  此前,在传统的表演框架中葛优似乎束手束脚,这一次他的现场表现力第一次有了合适的释放空间,“上世纪90年代,人们不把那些‘高大全’当回事了,都想看到活生生的人。于观、杨重这种小人物的流行,正是对片中父亲和德育教授所代表的荒唐权力进行的软对抗。影片借于观之口说出了这种观点:“我怎么就这么不顺您的心了?我没杀人,没上大街游行……非得绷着块儿,一副坚挺昂扬的样子,这才算好孩子呢?累不累?我不就庸俗了点吗?”

  葛优曾扮演过无数让人过目难忘的角色,从《顽主》到《大撒把》,从《编辑部的故事》到《活着》,以及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和冯小刚合作的一系列贺岁片……葛优以其独有的、不温不火的,甚至有些腼腆的个性扮演着一个又一个当代中国社会中喜剧式的小人物。

  虽然,早在1994年,葛优就凭借影片《活着》摘得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影帝称号,但他始终都没有离开过中国内地这片孕育他的土地。他清楚地明白,他的感悟来自这片土地,理解他的观众也在这里。

  与葛优面对面地深聊时,我才发现生活中的葛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贫”,几乎说每一句话之前都会左思右想,生怕考虑得不够周全,以至于停顿的时间过长。不过这也正是葛优的为人之道,无论做事说话都很谦逊且周全,内敛却又不失幽默。

  东方的杰克-尼科尔森

  1994年,在影片《活着》中,葛优那种由内而外的表演感动了全世界的观众。葛优凭借着在影片中出色的演技,荣获了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也成为了国际电影节当中第一个中国影帝。当年戛纳电影节的艺术顾问皮埃尔-里斯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首先这是一部宏大的作品,剧本精良,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艺术化运用方式都近乎完美,至今也是叫我们难忘的中国电影之一。但是我要说,葛优先生的表演仍是其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这样有实力的男性演员在西方电影的发展历程上也并不多见,也只能在杰克-尼科尔森那样的老牌明星身上找到与之匹美的力量感。

  此时葛优的演技已经得到了业内外的公认,戛纳影帝的头衔像是对此前所有肯定的一种总结。回忆起1990年拍《围城》时的感受,英达表示,“我觉得,葛优在表演上有无师自通的能耐。在《围城》里,我们俩演对手戏的时候,就希望能水涨船高。尤其是《围城》里他演的李梅亭,不是葛优常演的那种王朔笔下的小人物,而是一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学教授,而且是一个有缺点、有毛病的人物。当大家都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的缺点的时候,你的表演就不容易表现出立体感和厚度,特别容易形成脸谱化。而葛优演的李梅亭挺绝的,《围城》里的演技就没飙过他。”。

  每次采访时,如果和葛优谈起表演,他总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对角色的理解,更没有一种对于所扮演角色内心深刻的理解。最后,他会长吁一口气,说:“我觉得演员不用说那么多,就是准备好了,琢磨好了,‘预备,开始’全对,就行了,演员真是干活儿的。”感觉如释重负。文/解宏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