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冯裤子有关的日子:从大院受辱到豪宅饭局

多维+-

  从美术助理入行,总是喜欢跟在一堆大院子弟后面,那时候,大家都喊他"冯裤子"。冯裤子拍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以400万人民币(1元约合0.15美元)的成本收回了3,000多万的票房,从此大家都知道了一个名叫冯小刚的导演。炮制"贺岁片",让他尝到了甜头。

  此后多年,他与观众相约"不见不散",收获"没完没了"的鲜花与掌声,毫无"一声叹息"的唏嘘。转折,从2003年的《手机》开始。影片在北京电影学院放映时,有学生向冯小刚提问:"《手机》和以往的贺岁喜剧不太一样,结尾时较为沉重,这样的影片还是贺岁片吗?"

  "很多人都叫我怎么做,但是他们没资格教我",冯小刚气定神闲地回应,"贺岁片就是我开始拍的,所以我不需要别人告诉我该怎么拍贺岁片"。

  转折就出现在那一年。

  冯小刚看似有着"大院背景",但诸多回忆录显示,他的家庭处于"大院外围"。也正因为出身草根,早期的镜头对准市井间的小人物,成功博取了都市大众的情感共鸣。

和冯裤子有关的日子:从大院受辱到豪宅饭局

  《手机》第一次瞄准中产阶级,但这个故事并不简单:这是一个名人婚外情的龌龊往事。这部电影让冯小刚赢得了名和利,也为十几年后那场"战争"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同年,张艺谋的《英雄》,推动了中国电影商业化的进程,"中国式大片"时代的到来,令每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导演趋之若鹜。冯小刚当然不能错过这股热潮。2004年的《天下无贼》后,冯小刚花了两年时间,拍摄了电影《夜宴》。《夜宴》并没有在当年的贺岁档上映,而是把档期舞台"让"给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后者最终取得了2.9亿的创纪录票房。而《夜宴》的票房数字定格在1.3亿,也不及前一年"恶评如潮"的《无极》(1.75亿)。

  未达预期的票房,并没有让冯小刚的"大片"之心受挫,《集结号》(2007年)与《唐山大地震》(2010年)的成功,也让冯小刚找到了新的方向:脱下古装,着眼近代。从2012年的《一九四二》开始,冯小刚意欲在艺术视野中表达自我思考,但重大历史政治题材面前,冯小刚骨子里却依旧是一个精明的创作者。

  他的精明还体现在了商业头脑里。在《一九四二》票房遇冷之后,一部紧急上马的《私人订制》(2013年),仅植入广告收入就已达到了8,000万。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莲》让冯小刚做足了"反体制"的姿态,但最终观众失望地发现,他还是在跟主流意识形态眉来眼去。直至2017年的《芳华》,冯小刚模糊了所有尖锐的矛盾,将不同基调的历史篇章,都涂上了朦胧的暖黄色。整部电影变成了一部集体怀旧影集,最终用"情怀"成功赚走了50后60后的眼泪与金钱。

  转眼来到2018年,十几年前埋在地下的那颗"雷"终于被一个叫做崔永元的人引爆了。一场骂战最终引发圈内海啸,至今余震不断,而《手机2》不见了踪迹,冯小刚的风光不比往昔。

  作为大陆贺岁片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小刚的每一次转变,其实也是贺岁档的一次转折。

  从最早的都市喜剧,到反思社会的现实题材,从虚幻缥缈的古装大戏,到冲击艺术高峰的野心厚作。题材和类型的逐渐多样,不仅仅是冯小刚的个人选择,同样也是贺岁档进程的印证。观影水准日渐提高的人们,不再满足于在电影院中大笑或大哭,他们更加追求视听感官体验后的思索与影响。亦如2017年贺岁档大热的两部影片,《芳华》切中了人们的情怀,《前任3》则拆解了人们的现实。

  再看看2019年。在2月初的大陆春节档,商业大片来势汹汹。韩寒、吴京、周星驰、成龙……新贵和老炮齐发力,近10部电影涵盖了各种类型,这个档期也被人们称作"最强华语档"。上述这些人都曾从无名之辈打拼到名扬天下,他们也曾是"冯裤子",他们向着"冯小刚"的目标迈进。风风火火,快速膨胀了20多年的贺岁档,从一人独大到百家争鸣,终于迎来了最高盛世。

  当然,不是所有影片都能在贺岁档"捞一笔",它是天堂,也是坟墓。回首这20多年贺岁档的影片,有人欢喜有人愁。在这场盛宴中,许多人似乎渐渐丢失了自我坐标,被名利驱使,为拼赌着迷。竞逐风流的电影人,一代风起,一代潮落。

  唯有佳作,才会被铭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