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记者Fiona Liu 报道 :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几乎消失了的故事。是一段关于百年前一批又一批加拿大志愿者医生前赴后继,漂洋过海到中国行医办大学,济世育人的故事,是中加两国一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史诗。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那时的四川环境恶劣、卫生落后,霍乱、狂犬病、伤寒、天花、血吸虫病、性病、黑热病、腹泻、肺病、麻疯、鼠疫等时常流行,威胁着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当草药治疗失败,贫苦民众无奈求助巫术神汉以锣鼓、鞭炮、焚香等“法术”,为病人驱逐“病魔”。按保守的估计,当时的死亡率超过30‰,婴儿出生后,有一半人口在成年前夭折,每四个产妇至少会有一个死亡。 国人的预期寿命仅仅三十出头。

       从1892年第一批加拿大志愿者医生前往中国,他们的人生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就与这片古老的土地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风华正茂的他们甫抵上海后,经长江水路的夔门入蜀,开门行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先后创建16家仁济医院,遍布巴蜀各地。

      毕业于当年美国和加拿大医学名校的加拿大医生们不仅在成都开办了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还创建了以医学和牙学为主、文理并重的华西协和大学,并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他们更在这个蜀都中央建起了中西合璧式的民国经典建筑群,并为当时的成都引进了现代的生活方式。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和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出品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相遇百年》,将这些已经淹没在旧时光的珍贵历史再次展现在我们眼前。

  10月22日,四川电视台总导演高松先生一行来温哥华参加由加拿大枫叶出版社和华西医科大学加西/西雅图校友会主办,加拿大四川同乡会和加拿大重庆同乡会协办的《相遇百年》大型历史纪录片加拿大播映交流会。《温哥华港湾》记者现场采访了高松导演和主办方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桑宜川教授。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华西协和大学创建人之一启尔德博士(Omar L. Kilborn)的曾孙Ruth Steve和高松导演

    高松导演告诉记者说, 《相遇百年》既是一部关于中国故事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关于加拿大故事的纪录片。鉴于这部纪录片具有的独特历史价值,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将予以永久收藏。为此,受主办方多伦多大学邀请,近日专程来到多伦多,参加多伦多大学图书馆10月18号举行的收藏仪式,并现场播放一段影片剪辑片花,该活动消息一经发布,反响热烈出乎主办方预料,五十个预定席位不到两天就全部订完。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副总领事在放映会和捐赠仪式上致辞说:《相遇百年》讲述了中加间一段感人历史,是向中加友好奠基者的致敬。

22日温哥华播映交流会开幕式上,华西协和大学创建人之一启尔德博士(Omar L. Kilborn)的曾孙Ruth 和Steve带来了他们家族三代人在中国留下的历史照片,Ruth女士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四川和中国人民的的特殊情感。启尔德家族三代10人(其中两位在中国去世)七十多年对华西医院乃至对中国医学的贡献将永远保存在华西医院的历史上,永远保留在世代华西人的心中。

《相遇百年》纪录片首次披露了当年风华正茂,充满理想的加拿大志愿者医生们在中国生活的许多重要片段,通过大量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以及当事人的寻访,展现了他们当年在中国生活的风貌,在四川成都华西坝的拓荒故事,更有诸多那个年代中国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中国牙科口腔医学的首创人与拓荒者林则博士(Dr. Ashley W. Lindsay 1884~1968)

纪录片分5集总长5个多小时。《温哥华港湾》记者和与会者一起观看了50分钟的样片。播映中观众们鸦雀无声,被徐徐道来的画外音和感人肺腑的珍贵镜头深深吸引。深情却不煽情,心怀悲悯却不灌鸡汤,冷静内敛中透着温情脉脉,幽默处,观众发出会心浅笑,情到深处又不禁泪盈眼眶。镜头起承转合行云流水,内蕴沉稳的风格彰显了导演掌控记录大片的才华。片子播完后,众多观众眼中饱含着泪水,掌声随即爆发全场。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该片创作历时四年,已接近制作完成,目前正处在最后修改阶段。期待她正式发布的那一天。作为移民加拿大和在这里留学工作的中国人,这部纪录片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加拿大文化,了解加拿大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桑宜川教授说,“往事并不如烟,被遗忘的真相需要还原,尘封多年的历史篇章今天被重新解开,希望中加两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情谊永远持续下去。当年加拿大医生们的后代子孙出生在中国,在中国长大成人,与父辈和祖辈一道,几代人无怨无悔,与中国人民共同度过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救死扶伤,把大爱奉献给了中国。如今,在中国出生长大,曾就读于加拿大学校(CS)学校的后人已是耆英长者,尚有不多健在。他们常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他们一生爱中国,有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结。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20世纪早期成都加拿大学校的孩子们的照片。(《中国日报》提供)


《相遇百年》精编版宣传片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华西协和大学创建人之一启尔德博士(Omar L. Kilborn)的曾孙Ruth Steve和桑宜川教授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华西医学院代表陈姚医生现场翻译Ruth女士的发言

大爱无疆:一个世纪前加拿大医生们对中国的情谊

温哥华播映交流会部分与会者

  出成都南门两里许,就是清幽的华西坝,这里有着优雅精致、超脱凡俗的生活方式,坝上曾是西化、洋气的代名词。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建筑画栋雕梁、古朴典雅,中国宫殿似的大厦与西式花园洋楼交相辉映。这就是华西协和大学——西南地区现代医学的发源地。

  这块西南地区最早的医学发源地,从她的创办之初到而今的辉煌都与加拿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今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以及华西医院的前身就是创建于1892年,坐落在成都四圣祠的四川第一家西医院—福音医院(后改名为仁济医院),这不仅是西医入川的最早历史记载,也是西医入华的历史故事。1894年,甘来德(H. L. Canright,美)在陕西街开办存仁医院,1896年,启希贤(R. G. kilborn,加)在惜字宫街建仁济女医院,这就是今天的华西医院的最早起源。

 其中的林则博士(Dr. Ashley W. Lindsay 1884~1968)被后世公认为是现代中国牙科口腔医学的首创人与拓荒者。

 启尔德(1867—1920),1867年11月20日出生在安大略省的弗兰克威尔(Frankville)。在未满23岁的时候,他就获得金斯顿王后大学获得金奖、文学硕士、化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又在爱丁堡、海德尔里继续深造。在爱丁堡的时候,向其加拿大卫斯理会写信,自愿作为一名医学传教士前往中国。此时,他虽然已获得王后大学副教授的职位,但他毅然决定加入卫斯理会的“先遣队”。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启尔德(O. L. Kilborn,加)医生、斯蒂文森(Stevenson,加)医生队伍从上海溯长江、岷江而上,抵达成都,租用四圣祠北街12号民房建立福音堂和西医诊所。同年夏天,成都霍乱流行,启尔德的妻子詹妮.福勒(Jennie Fowler,加)染病去世,她成为启尔德家族在中国去世的第一人。该医院由启尔德医生主持,初名福音医院,后定名仁济医院,由于限收男病人,故又称四圣祠仁济男医院。

 其后来的妻子启希贤博士1914年任医科大学药理学、病毒学教授。他们的儿子启真道1895年出生在乐山,能讲一口流利地道的成都话。多伦多大学毕业后获医学博士学位。1922年返回华西从事医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任加拿大驻华大使馆秘书。

1910年,加拿大英美会(Canandian Methodist Mission,后改称加拿大联合教会UNITED CHURCH OFCANADA)在成都参与创办了华西协和大学,加拿大人文幼章博士(加拿大和平大会主席)的父亲文焕章也是华西协和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加拿大人工程师们参与了华西坝建筑群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加拿大人SMALL从1925年到1950年担任华西协和大学建筑总工程师,负责校舍的修建和维修。SMALL的小儿子JOHN SMALL和父母生活在成都,JOHN SMALL满口四川方言,后来担任加拿大首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医科为华西医学事业起了奠基作用,是华西协和大学中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个专业,她的众多毕业生是内地医疗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和开拓者。

  仁济早期虽然名为医院,实为诊所,医生仅启尔德一人,设备亦极为简陋。1895年“成都教案”中,该医院被民众打毁,1896年秋,又在原址建成医院一所,始有25张男病床。1907年美国牙医林则(A. W. Lindsay )医生在仁济医院设立牙科诊所,是为四川最早的牙科诊所。1911年林则在四圣祠礼拜堂左侧修建独立的仁济牙症医院,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号称“远东第一”牙科。到民国初年,仁济医院有病床120张,设内科、外科、花柳科,有医师11人,医技力量和设备在当时的成都乃至四川堪称一流。

        仁济女医院建立于1896年,位于四圣祠附近新巷子,由加拿大英美会女布道会创办。创办人为启希贤(R. G. kilborn,加)医生。启希贤(1863—1942),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麦福特(Meaford),青年时代立志学医,在当时只有少数妇女被允许学医的背景下,她被多伦多女子医学院录取,1891年她毕业,获医学博士、外科硕士、化学硕士学位。1893年受卫理公会的邀请,以医学教友志愿队员身份来四川创建女会,1894年同启尔德结婚并在成都生育了4个孩子。她是在华西工作的第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女医生,其技术精湛,为各界人士所称道,后参与创办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并担任医科教师,讲授药理学、毒理学,直到1933年退休回国。启希贤主要的成就在于儿科病患的诊治,她在行医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旧中国妇女缠足恶俗而导致许多疾病的情况,于是在四川组织发起“天足运动”,曾担任成都天足会的会长,积极宣传废除缠足的恶俗。同她的丈夫一样,启希贤医生受到中国人的信赖。

 1912年女医院迁至惜字宫南街,定名仁济女医院,又名妇孺医院,是四川最早的女医院。在民国初期,有病床52张,开展了平产接生及一般妇、产、儿科疾病的诊治工作,在促进妇产科、儿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仁济、存仁医院等教会医院,不仅作为成都、也是四川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对西医在四川的传播和发展、医药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社会风俗的改良均有着积极的意义。启尔德、启希贤、甘来德、林则等人,分别是四川现代内、外、妇产、儿、牙等医疗业务的开拓者。他们被誉“华西医药的先驱者”;同时,他们对四川社会改良也曾作出过贡献,启尔德是四川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1911年四川辛亥革命期间,这位著名的外科医生走出医院,在泥泞之中救护伤员和病人,人们评价说“在他身上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精神”。1920年,他休假回加拿大不幸染肺炎病故消息传到成都后,成都的社会名流在文庙为他举办了传统的祭奠仪式。

  20世纪初叶,在仁济男、女医院开办十多年后,传教士和医生们意识到了本地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尽管此前有学徒跟着洋医生学习粗浅的医学和护理知识,但显然不能指望此方法把医学在四川发扬光大;同时,指望欧美国家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西部输送医学人才也不现实;于是在本地创办西式医学院的想法在教会及其医院创办者中开始酝酿。

 “欲建立科学医学于华西,必须由医学教育入手”。1914年,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医科的建立,标志着华西医院学院派路线的起始,这也是西方医学在中国西部传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随着仁济医院等西医医院的开办,西医逐渐为人所知,社会影响日渐扩大,就医群体日益庞大,医院开始面临医生匮乏、护士稀缺的困境。在成都仁济医院,启尔德既担任院长,又兼医生、药师、护士长,以及牧师、教师等,还要到乐山、自流井(今自贡)、荣县等地的教会医院巡诊。他曾经抱怨说,这样的“一人医院”是毫无希望的。启尔德希望创办医学院以解除后继乏人之忧。

 1909年9月,启尔德在《中国博医会报》( China Medical Journal,后改名为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著文,要在成都组建一所联合医学院,“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储备和训练中国医学传道士”。由于当时四川政局不稳,且来自海外教会的经费十分微薄、教职员也极为有限,所以直到1914年该计划才得以实行。

 1910年,隶属于基督教会的华西协合大学正式成立,大学医科几乎同时开始筹建。华西协合大学医科筹建始于1909年,开办于1914年,1929年医科、牙科合并为医学院。

 启尔德是华西协合大学医科的主要筹建人,启尔德、启希贤夫妇还长期担任课堂教学任务,同时仁济医院还是大学医科的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医科建立后,经英美会同意,把仁济男、女医院作为医科的教学医院,并于1918年正式提供给临床师生使用。医科临床课教师和医院的医师可相互兼职,主要医学基础课在校内讲授,临床课则在各教学医院讲授,如临床手术、外科学、制药学在仁济男医院;临床外科、妇科、产科学在仁济女医院,教学分别在医院的病床旁边或者在实验室进行;此外学生还轮次短期派往医院协助医师诊治病人。

(部分历史资料来源于华西医院)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