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温哥华自己名下的花园里作客人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饶恕

“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做你们的佣人。”

  ——耶稣,《圣经∙ 马太福音》第23 章11节

  最近风雪中总听到“漂泊异乡”的凄声。 是温哥华冬天阳光太少的关系么?

  我们决定住在温哥华,拿着枫叶卡、加拿大护照,买下永久产权的土地房屋,待了几十年,仍旧感觉自己是客人。我不知道为什么。

  我猜,主观上,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自己给自己念些奇怪的“经”:“异乡异客”,“他乡”,“异国”,“客居”,“漂泊”……我们自己把自己当客人,当然不会有主人感。说故土难忘,可是如果故乡没有我的土呢?我们还是可以找很多作客人的理由,然后再为了永远当客人而哭。 想想在地球都是客居,就更加哭坏了!

  另一面,既然作为客人,客观上我们就是一群拼命学英文、拼命上世界第一的大学、拼命挣钱买地买屋……的“最好客人”。我们很优秀,但很少人会想着要伸手来管理这个我们住着的地方——社区服务管理类工作岗位上鲜有华人踪影。哪有主人不管理自己家园的呢?所以我们一直在自己名下的花园里看西洋镜。

  闭眼想象一下,一座大花园里来了好多人,给我们一个“上帝视角”,我们如何辨认谁是客人?谁是主人?简单:这个花园里的派对上,酒杯翻了,去拿抹布的,是主 人。

别在温哥华自己名下的花园里作客人

  我在BC省从儿童及青少年教养辅导师专业毕业。我们属于“社区、家庭及儿童研究”系,系里的其他专业还有:青少年法律援助,娱乐康复治疗师,早教,教室助理,特殊教育等等。我的同学很多是走向社区、学校、政府、儿童寄养机构、青少年法庭等等机构去做辅助性的工作。这不是赚钱的行当,工作十分辛苦,也出不了什么大师,像蚁窝里的工蚁一般。就算读到博士,也不过是工蚁的头儿。

  我是这个专业连续六届里唯一的中国人。本来此处想显摆炫耀一下,但是我真实的感觉却是孤单。在这些行业里,最多的是白人,其次是印度人,然后是中东人,非洲人,亚洲人最少。很多人说是因为语言问题,但我亲身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其实语言并不是障碍,“不愿意”才是障碍。

  比方,谁都知道孩子难管。学校工作和教会的儿童事工常常需要家长们帮手做义工。当问到其他族裔的家长时,很容易得到鼎力相助,甚至从工作中请假来帮忙。理由很简单:孩子是自己的,学校、社区、教会是我们自己的。有些家长甚至是在得知我们活动时主动来问“要义工吗”。问到我们华人家长时,却常常(还好不是全部)听到这样的话:哎呀,我不擅长管小孩,真做不了。所以就让“擅长”的人玩转世界。

  我们大约认为学校是“他们的”,教会、社区也是“他们的”,有时甚至糊涂到不觉得孩子是我们自己的——让“擅长的人”去管。可是让别人管着管着,孩子到青春期我们就不认识他们了! 我们在自己的家园里竟如此“客气”。

别在温哥华自己名下的花园里作客人

  我刚来时也不懂这些。人需要学习。

  我曾经工作的一个小学里,需要建一间活动房来供孩子们课后活动使用。这个学校的家长会就起来为这间活动房募捐。除了卖柠檬水卖瓶子之外,孩子们把生日派对都搭进去了:事先告知来派对的小朋友不要买礼物,而把买礼物的钱折现,捐给学校。参加生日派对的亲戚朋友们也很积极,原本给20块的可能为捐款就给了50块。个人捐了最高金额的是不需要参加课后活动的两个孩子。活动房的承建商是那个社区的居民,一下子以公司名义捐了五万,而他的孩子早就长大离开了这个学校。

  我好奇问了我们头儿,为什么不关他们的事情还捐款。她回答我说:有了课后中心,社区里父母工作的孩子们就有安全、有趣的地方可以去。孩子们有人关心,平安快乐不学坏,家长们就可安心工作,不会因为照顾孩子而停止工作减少收入。没有四处闯祸的熊孩子,我们的社区就平静安宁,少有罪案,并且地价不菲。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我们自己住的地方更舒适温馨安全。

  我想这种社区是可以出加拿大总理的。非常可惜的是,我在那张捐款者名单上一个中文的姓氏也没有看到。也许是正好不巧。

  其实这就是加拿大人的政治与自治,像小朋友过家家一样简单透明,有对有错。孩子们也参政。我们不是总说要“参政”吗?在加拿大,政治就是把我们心里认为对自己、邻居、社区有益的事情去变成现实,而不是仅仅投票或者竞选。

  因为华人社工的努力,这座城市对亚洲文化越来越了解。BC省历史上曾经有华人家长与孩子发生矛盾被误会为虐待,没收孩子、发生惨剧的。如今省儿童家庭发展厅已经渐渐了解亚洲家庭文化的特点,并用在了实际的案例中。现在省儿童家庭厅不会轻易很教条地没收亚洲人孩子了。我们的文化,我们要自己在一线社区服务工作中宣传、教导、解释、示范,别人才能明白。 所以我喜欢用“融合”代替“融入”这个词。融合不是看一个人或几个人“融入”,而是人群与人群的交融。

  当新移民登陆,来到温哥华,举目无亲,有无数的挑战要他们一一胜过。在安顿落实的过程中有咱们“自己人”处处引路,温哥华会不会更有家的感觉,少点“客居”的难过?会不会更有勇气在脚下的土地上好好努力向前,而不是频频回首望故土?

  我们需要更多会中文的社工。哪里来呢?

  我们在自己的家园里,事情要自己来做。有能力的可以去系统学习,有条件的可以捐款支持愿意并能够服务的人,有推广力的去吆喝,有时间的去做义工。

别在温哥华自己名下的花园里作客人

  耶稣说:“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做你们的佣人。”(《圣经∙ 马太福音》第23 章11节)在温哥华这座大花园里,是不是主人,不在于英文咬字标准与否,不在于有多拔尖,而是在于:你是主动服务于人的,还是那个等着被伺候的。也就是说,再优秀、再尊贵的人,如果不知伸手扶一下厨房里要翻倒的油瓶,那也只能是个优秀尊贵的客人,而不是主人。

  既然上帝赐给我们产业,我们应该是自己花园的管理者。

饶恕:多重性格的上海女人。有很多朋友,喜欢酒和香水。喜欢显摆自己,骄傲却不是很讨厌。笑点低,哭点高。智商低,情商也低。作为一名BC省的儿童与青少年教养咨询师,常年与孩子们为伍,为了他们一时欢一时愁。

(BCbay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