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哥华“逃”到中国 也避不开这个话题

温哥华港湾+-

从温哥华“逃”到中国 也避不开这个话题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芷语:好不容易回了一趟国,可以和亲朋好友聚聚。想象中我们会把盏言欢、煮酒论英雄,又或重温旧事、展望未来。但画风却是这样的:

  “你们温哥华的房价怎么样?”、“那你买了房子没有咯?”、“买公寓和买独立屋哪个好些呢?”“物业管理费是个什么水平?”“地税是怎么交?”

  此时此刻,我就化身非专业温哥华房产顾问,一一解答亲友的疑惑。在大概了解温哥华的地产行情之后,讨论从温哥华转到家乡。

  “某某湖那片已经炒到2万了”、“我五一的时候就跟我老公说某区房价会涨他不听,幸亏我果断拿了一套,这才几个月就涨了两三千!”“还是要住小洋房。”“你买的是楼王吧?”

  说好的互诉衷肠呢?怎么成了一场地产研讨会?

  2016年我被这个话题绑架了。

  温哥华这一年,从年初到年中,房价涨得跟火箭似的,几乎几天一个价。一大波一大波的抢房人在有限的房源上厮杀,观望的人这个月还沉得住气,下个月就offer写不停。地产经纪趁热吹风、媒体人抢热造势,市场几乎沸腾了。接着夏天一过,省府釜底抽几根薪,新税出台,旺火秒变文火,汤还是热,只是汤面不滚,不尝尝无法知道确切的温度。

  这一年,我家的饭桌上不改的话题就是房。要不要买、在哪里买、买什么类型、预算多少、温哥华怎么了、本拿比又如何、素里住不住得、谁家已搬去兰里、谁家喊了高价抢房、谁家揣着钱几个月了还没抢到……朋友聚会,讨论得最多也还是房,买到的津津乐道抢房经验、没买到的吐槽房市怪象,最后还要把笔记本打开,各找房网站再搜一遍,第N次调侃不如几个人合伙去买块地自己盖。

从温哥华“逃”到中国 也避不开这个话题

  这一年,全球多处发生地震,加拿大发了一场大火,美国大选如火如荼,杭州开了G20峰会,台湾变了颜色,英国脱离了欧盟,里约办了奥运……可是就没有一个话题可以与房市的起起伏伏相抗衡。

  于是从温哥华“逃”到中国,以为终于可以关心一下国计民生、聊聊风花雪月,讲情怀养情调,毕竟中国的房市事不关己可高高挂起。

  大错特错。很快你会发现,你的近亲远亲,朋友熟人,不是在买房就是在装修。名曰某国际或某花园的售楼部人头攒动,本地人和外地人挤在那些模型前,手指着某长方体中的某块,嘴里念念有词。但“销售顾问”会告诉你这些都已经卖完了,只剩下四期和五期,会于何时开始摇号……

  几年前我离开时,这样的画面多在电视里播放,那是属于北上广的疯狂。家乡的人还安于自己的小房,打打麻将扯扯闲谈,3000出头就可买精装。论投资首选是炒股,论生活不如夜场狂欢。聊聊生意聊聊事业,比较工资比较娃。偶尔出门去旅行,拍照片攒谈资,大致如此。

从温哥华“逃”到中国 也避不开这个话题

  不几年,不只是全国,甚至是全球的华人,都几乎被一个窝给绑架了。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和谁相聚,三言两语过后就回到一个不变的主题:房,以承接数年前的热门话题:拆。

  鉴于卑诗省府针对境外炒房人开征重税以及银行贷款收紧等原因,大温房价似乎理性了许多。我向亲友讲述前车之鉴,不料被“批”不懂国情。

  “政府不会让房地产崩溃的,中国经济全靠地产撑着呢。”“东部的房子已经被买完了,我们这里还没限购,炒房团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这里了。”“钱放得银行太亏了,稍微有点钱的不放房市放哪里?”

  留意了一下,身边的亲朋只要是城市原住民的,还真是至少每户有两套以上的房产,有的甚至七八套房产。数据也显示,截至2015年初,中国户均住房拥有量超过1套后,中国还有可供2亿多人居住的新房在建待售。但是,在大城市,还有无数的外来人背着百万贷款的壳埋头耕耘不得喘气,或蜗在蚁居里渴望着某天能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几平米屋。

  不懂经济,但总觉得这是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当大部分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整齐归一地与房子连在一起,当普通人毕生的奋斗都是为了一套房,当房市上其实有大量的库存,当所有的鸡蛋都放到房市的篮子里,海南故事是否会重现呢?

  来,朋友,既然相聚,莫谈房市,实在无话,谈谈房事也好。

9
  • 最新评论
  • 游客屏蔽

    房市就是政府手里的杀鸡刀,政府没钱了就要杀一批,房价就要涨一回,温哥华也不能免俗。

  • koko123屏蔽

    确实不错

  • 游客屏蔽

    写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