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住在温哥华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有奖征文稿件

作者:原志

  女儿即将和同事结伴同游温哥华,她说十年前那次全家重返温哥华之旅,由于年龄和时差的关系,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这次一定要好好看看这个她出生的地方,寻访当年我们一家生活的轨迹。女儿的话音未落,我的思绪早已不由自主地飞回离开多年的温哥华,心潮也像温哥华的海浪一般起起落落。

  我搬出一本本久未触碰的相册,拂去灰尘,轻轻翻开,过往的经历和往事立刻鲜活地扑面而来。“这是我们曾经住过的公寓Highrise,我们住在最高一层的1407。”,我指着一张照片中的大楼对女儿讲解着。那栋大楼有太多让我刻骨铭心的记忆:不仅因为它是校园里学生宿舍中唯一的一栋高楼,在一大片镇屋中显得鹤立鸡群,加国最美大学风光尽收眼底;而且因为它是我踏出国门后第一处可以看见大海的居所。“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不是我那时的奢望,只是简单地想着,大海的彼岸是故乡,站在14楼上看大海,心,仿佛可以随时飞回东海岸边的家乡。

  结识了更多同样背景的邻居后,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先在地下室住过一阵后才搬进了这栋大楼,我由此对女儿她爸多了一分感激。想当初他怀揣50美元来到温哥华,像其他同期或更早的自费公派留学生一样,拿着一份奖学金,一边上学,一边做助教/助研,节衣缩食,两年里终于存够了担保的钱,并提早申请到了学生宿舍,才可以让我免去品尝蛰居地下室的滋味。虽然是个只有一室一厅的小单元,家具也都是10块20块钱半买半捡的,但我们已经十分满足。我们在那里开过无数次的聚会,记得女儿一岁生日那天的聚会来了20多人却一点儿也不觉得拥挤。像世界上任何一个社区一样,这栋大楼不断地发生着各种酸甜苦辣的故事,既有夫妻矛盾婆媳战争引发的恩怨纠葛,也有留学生婚姻重新排列组合的爱恨情仇,当然更多的还是苦尽甘来,学业有成,博袍加身,然后奔向世界各个角落的春风得意。

那些年,我们住在温哥华

  “为什么照一条大马路呀?”女儿指着下面的一张照片发问。“别小看了这条马路!”我对女儿说,“这条大马路叫西大道,我们就是在这边上的小停车场先练会了发动汽车的基本动作,然后就开上了这条西大道练车。”其实不光我们,那些年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这条大马路上开始自己的驾车生涯的。”女儿她爸的师弟,和另外三个留学生一起,每人出五十块钱,合买了一辆两百块钱的老爷车,每天清晨5点,趁着人车稀少,开到这条西大道练车,几个月后,四人全部考到驾照,再以一百五十块钱的价格把这辆功勋老爷车转给其他同学。

  同样花两百块钱,我们的朋友小石就没这么好运了。他从一个本地老华人同胞手上买来一辆日本车,人家认真负责地把车直接开到小石宿舍,一手交车,一手交钱,皆大欢喜握手告别。没想到第二天小石请学长来带他练车时,汽车无论如何发动不起来,费尽周折请懂行的同学看过,告知这是一辆不值得修理的废车时,小石的脸都白了。要知道他才刚出国三个月,奖学金扣去房租伙食费,也就只能存下可怜的几百块钱,他急着买车一是因为太太不久也将过来团聚,二是因为这学期教授给他安排的课比较轻松,有两门课在国内读硕士时已经上过,所以可以匀出精力来练车考驾照,谁知出师未捷“车”先死!他打电话找那老华人同胞要求退货,可人家跟他玩失踪,无论白天黑夜,硬是不接电话。小石欲哭无泪,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再花一笔钱找拖车公司把破车拖去扔了。

那些年,我们住在温哥华

  那些年,大家都囊中羞涩,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所以开源节流就很重要。有的访问学者,为了省钱买大件电器回国,不得不天天买最便宜的鸡架骨吃,因而落下个“鸡背教授”的外号。有的留学生课余跑到公园和地铁站拉二胡,把个优美的“二泉映月”曲子拉跑得不成调,被某些刻薄的理工科们叽为“气死阿炳”。因为理工科们容易得到奖学金,不需要绞尽脑汁罔顾尊严去到处开源,所以就可以站着给人起外号不腰疼。我们所知道的一个例外,是一个数理系高材生,虽然他的奖学金比一般人高,但为了帮助国内父母弟妹脱贫,他曾经连续几个星期天给人挖树根,每挖一个树根可以挣四十块钱,在当时最低时薪四块半的温哥华,这是一笔不小的外快。不过一天下来,最多也只能挖三个树根,碰到硕大的树根或坚硬的土壤,也就只能挖两个,甚至有过一整天只挖一个树根的纪录。

  说起来都是泪啊!那些年,祖国远没有现在这么富强,她的儿女们只能两手空空出来闯天下。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先把国内该吃的苦都吃了,再到国外吃二茬苦。那些年,无论曾经是大学老师,企业白领,还是国家干部,文艺明星,初来温哥华,都得先把身段放低到尘埃,人人练就一身本事,个个都是多面好手,从带孩子到刷盘子,从修汽车到理头发,样样不在话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终于都熬出来了。那些年住在温哥华的同胞们,不管是当今国内政坛或杏坛,国营与私企,还是世界各地的大学,研究机构,以及银行,硅谷,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当年的挖树根能手,多年前已在美国当上终身教授;买第一辆车上当受骗的小石也早已开上了奔驰。温哥华以她的美丽和包容,多元与友好,接纳了我们,锤炼了我们,也提升了我们。

  穷并快乐着,是我们那些年的主旋律。读书工作之余,我们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欣赏温哥华好山好水的机会。万国博览馆,太平洋国家展览中心,渔人码头,斯坦利公园,吊桥公园,原住民博物馆,滑雪胜地,,,一张张照片一一见证着我们曾经的足迹。捡海蛎,挖象拔,钓螃蟹,更是住在温哥华得天独厚的享受。最开心的是刚考过驾照,马上招兵买马,凑成一车,南下温哥华岛看长滩,西去落基山逛班芙,再北上贾西府游冰川。驰骋在西部辽阔的原野上,耳边听着“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和“春江花月夜”,嘴里津津乐道着怎么才能把国内的人山人海移民一两个亿过来,既填补了这人烟稀少的加国大地,又缓解了祖国的人口压力。事实正在逐步证明当年的谈笑调侃并非痴人说梦,不是吗?

  日月如梭,一转眼离开温哥华已二十年有余,我对温哥华的热爱和思念却从不曾因为时空的阻隔而淡化,无论看与不看照片,我对那些年住在温哥华的记忆永远历久弥新。每当想起此生再无缘定居温哥华,便生出几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之憾。愿女儿的温哥华之行捎去我对温哥华浓浓的思念和满满的祝福!

(BCbay.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精彩有奖征文请点击:http://www.bcbay.com/events/zw2015/

43
  • 最新评论
  • 游客屏蔽

    浓浓的思念,满满的祝福!

  • 游客屏蔽

    感人真切. 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