汹涌南下打工潮 1992年的深圳外来妹

凤凰网+-

汹涌南下打工潮 1992年的深圳外来妹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电视剧《外来妹》。10集电视剧《外来妹》是由成浩执导的情感剧情剧,陈小艺、汤镇宗等参加演出;1991年上映。剧中的赵小云,从一个普通的打工妹成长为一个乡镇企业的负责人,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飞跃。事业上经过波折有很大成就令人感叹,她与香港老板的情感纠葛亦扣人心弦。

改革开放初期,优先发展的广东一带是内陆许多省市年轻人眼中的天堂,北方某省名叫赵家坳的小山村就有赵小云(陈小艺)、志强等六名青年男女怀着梦想来到广东,他们希望通过打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时纺织、玩具制造等产业是广东的发展支柱,心细手快的打工妹远比笨手拙脚的打工仔吃香。

其中四个姑娘经老乡凤珍介绍进了康乐厂,成了外来妹,“青年突击手”志强和金贵却被挡在门外,几天后依然未能找到工作,金贵选择回家,而志强给别人放鸭子。工厂里,笨拙的“靓女”总是出差错,被“炒鱿鱼”,竟然轻生,被人们救起。

聪明的小云,由于技术好,从开始被任命为拉长助理到后来的拉长,而后又到江生的建达厂当生产主管,最后为乡政府自办工厂担任厂长。外面的生活很精彩却也是残酷的,外来妹们在磨难中逐渐成熟起来,各自选择了自己的路。《外来妹》直到今天都没有过时,除了艺术上的原因,题材与思想内涵都相当关键。

广东,仍旧有无数的新旧移民,尽管“打工”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文化的冲突仍然困扰着每一个“外来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仍旧交会在他们心中。一部普通的电视剧,在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下子切入这样的一个话题,决定了自己的生命力。

打工从字面来看,词语中的“打”,意思是从事,进行;“工”指工作。所以打工就是从事工作。那为什么不叫上班呢?打工多指农村人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地方去工作。打工者经受了身心的艰难困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及城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打工”一词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从香港传入中国内地,最初在广东省流行开来,后来逐渐流行到中国各地,在广泛在中国内地流行之后,词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有人把其定义为:一个描述社会生产关系的俚语,主要是指从业人员在某个固定或不固定的利益主体下,获取一定生活资源的劳动手段。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这一天,被称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0年1月,特区内撤销罗湖、福田、南头、蛇口、沙头角5个管理区,成立罗湖、福田、南山三个市辖区。其中沙头角、罗湖2个管理区合并组建罗湖区。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