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与亲情:这么近,那么远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尚虹:上周六聚会,一位女友对我说,她很快将“暂”回流,至少一年,陪伴国内年迈的老父。客人散了,屋里静了,女友的话又一次回响在我耳边:回家陪老人。我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因为,我已经没有老人要陪了。

游子与亲情:这么近,那么远

  记得2008年我也有过短时回流,也是同样的原因。那时父母都还在,已是暮年衰病。我想他们应该是开心的,漂泊的游子终于回到了二老的身边。然而,中断的事业,不复年轻的容颜,与他们在消费观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种种因离别而陆续产生的问题和分歧,都使他们和我平生第一次有了一种微妙的彼此顾忌,那是长时间时空之隔后的效应,我不再是当年的我,而他们却还在原地徘徊。

  一直以为自己是孩子,做什么都不用考虑对与错。当初离开父母,毅然移民到一个全新的国度,只顾上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无比兴奋地仰望天空的白云,数着夜晚的星星。新鲜感混合着压力感,在一路的奔跑中,应对着新生活的各种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的适应与安居,父母也在他们的空巣一天一天渐渐老去。。。

  那一年的机场道别,原以为和出国旅游没什么不同,殊不知,漂泊在外一呆就是十几年。只有闹哄哄的春节或元旦,和他们,还有一大群亲友围着各种欢宴的酒菜,聚上难得的几天。直到今天,父亲辞世五周年,留在我脑海中清晰的印象,仍旧是他站在小区大门口,无论风中雨中还是雪中冰中,拄着拐杖,翘首引望我下车的方向。

  父亲离开的第一周,我全然无眠,那种失亲之痛,至今想起来犹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无助和悔恨。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只因为亲友的一句话,相册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就能让我的眼泪瞬间决堤。当初的一念,转眼就是一生。如今阴阳相隔,才想起父母最想要的礼物,不过是陪伴二字。

  或许有人会说,即使不移民,父母一样会变老,一样会与你我一朝永别,终日守护,也无法改变生老病老的自然规律;还有人说,现代社会,儿女基本不会与上一代同住一处,独立成家后,父母一样会空巣,特别是那些与父母不在同城生活的人,移民不移民,又有什么区别?是啊,一样是远在天边,国内的北京,与国外的温哥华,无非是距离更远一点,为什么一出国门,顿然生出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游子情怀?

  是的,从温哥华到北京,只有十小时的飞行,从北京到家乡,还有三小时。五年前的这个季节,我用了最快的时间,从加急签,到因天气原因耽搁于机场,最后冲进ICU,只用了连轴转的二十四小时。然而,等我赶到,父亲已在弥留状态,多器官快速衰竭,我和他,再也没能说上一句话。多出的十小时飞行时间,其实隔着整整一个太平洋。

游子与亲情:这么近,那么远

  温哥华已经算是海外华人十分适居的城市了,有众多的中餐馆和华人超市,有方便的各种华语服务,有可观可读可听的多家华文媒体,有熟悉的华人朋友,有方便的现代通迅工具,可以与国内亲友随时沟通。然而,隔着一个太平洋,对父母来说,它仍是遥远的异国他乡,是双亲望不到也跟不去的天涯海角;于我,则是急需时无法即时返回的永远伤痛。

  周围同龄的华人朋友,这些年陆续都有和我类似的情况。移民之初,我们都忙于工作和育儿,等到一切安定,子女长成,家乡的父母也老也病了。能接过来团聚,或者能回流相陪,实在是难得的幸运。然而,大多数仍是相隔相望,聚少离多。直至最后的失去,才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失而不能复得的悔恨。

  亲情与追梦,失去的与得到的,没法用天平来度量。这种纠结从考上大学,迈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如影随形,久难释怀。出国移民,在与原乡做切割的同时,亲情的丝丝蔓蔓却不可能斩断弃绝。相反,随着岁月的推移,父母的先后逝去,它却成了生命中最想去珍惜和守护的那份情感。

  慈母游子,远隔重洋,这么近,那么远。能让父母有所安慰并在他们离去后较少内疚与悔恨的,可能只在有限的陪伴中,以最大的耐心和最和悦的态度,去理解和安抚上一代人的情感与认知,和他们散步,听他们絮叨,帮他们做事,替他们解忧。

尚虹:加拿大资深媒体人,历史学硕士,来自中国北京,目前定居温哥华。长期从事中文媒体编辑和写作工作,多家媒体时评专栏作者与时评嘉宾。

(BCbay.com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5
  • 最新评论
  • 游客屏蔽

    我想作者也许有其他兄弟姐妹照顾父母。作者若想长期陪伴老人,大概只有让老人移民加国了。这种情况下是另外一番挣扎。中国老人还是在国内养老比较好。